第70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第二,试着把儒家的礼法规范同“性”、“心”、“情”、“欲”结合在一起。

孔颖达在《礼记正义序》中提出了“性”、“心”、“情”、“欲”的概念,这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突破,尤其《礼记正义》是代朝廷立言,这个突破就显得格外重要。他说:“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大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夫人,上资六气,下乘四序,赋清浊以醇,感阴阳而迁变。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运,性之俗也。喜怒哀乐之志,于是乎生;动静爱恶之心,于是乎在。”传统儒学在讲治国治民之道时往往板着面孔,讲起礼乐教化却是直观、简洁、通俗,因此功利性显得很强,教诲的形式也过于死板。和玄学、佛、道的理论相比,在思辨层次和论说逻辑上儒学的薄弱就显露出来子。单单重复原有的“孔门之义”,已不足以对抗佛、道二家在思想领域中的进攻态势,于是孔颖达等人也论辩起“心”、“性”、“情”、“欲”乃至“静”、“运”、“理”、“道”等名词概念,把佛、道的名词概念也拿来使用,并且首先从正面肯定其自然性、合理性。孔颖达将“性”、“心”、“情”、“动”、“欲”、“静”,都说成是合乎礼的自然要求和反应,由此指出最符合人性的就是礼。孔颖达进而又反过来说,人因为有礼,才区别于禽兽,故人要依礼而行道德仁义,以引导人的本性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他指出,人们立身行事必须以道德仁义为标准,任凭自然的发展是行不通的,必须以礼为指引,这样才可以达到道德仁义的境界。

孔颖达还认为,一方面需要礼法引导人们的性情,而另一方面也可以反观时政于人的性情之中,从人们无目的的、自然的感情流露中,可以总结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他说,人们吟诵的诗“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惨黯,亦怨剌形于歌。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发诸性情,谐于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此乃诗之为用,其利大矣”!诗是人们的真情流露,是有感而发。人们作怨愤讥刺的诗,说明世道黑暗;人们作欢快的诗,说明政治清明。人之性情(六情)蕴于心中本是平静的,变化的只是外部的事物。外因作用于内因,外部事物影响内部情感的变化。如果善于观察人们情感的变化,那么诗也可成为求治之具了。

从汉儒之学的重视训诂考据,到宋儒之学的重视性命义理,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兼具这两种特色,应该重视和研究其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第三,“上裨圣道,下益将来”。

在《周易正义序》结尾,孔颖达写上了自己注疏儒经的心愿,“庶望上裨圣道,下益将来”,这是《五经正义》中贯穿始终的思想。他阐说儒经思想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学术,不是为了兴趣,而是致力于建立官方意识形态体系,既着眼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又服务于现实的皇权统治。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