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但是,刘知几的史学理论和《史通》对后学的启发是相当大的,对中国史学研究的不断前进也功不可没。
14.“初唐四杰”之王勃
六朝以来,尤其是在齐梁时代,文风浮华,文人所作诗文仅关心词句的雕琢和形式的工整,追求辞藻与格律,而忽视思想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缺乏联系和统一,被称为宫体文学、贵族文学。之后,这种文风又影响了隋及初唐时期的文坛,因此这段时间文学作品更多的还是风花雪月、骚人愁绪,骈文依然是文学中的主流。可是初唐时期,还有一些青年诗人,在齐梁余风之中,力求创新与解放,使初唐文坛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文风。这些青年诗人的代表人物就是在文学史上以文章名闻天下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公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祖父王通,是隋末学者,有《元经》、《中说》留传于后世,去世后谥为“文中子”。叔祖父王绩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畦担任过文职小官。王勃从小十分聪慧,六岁就能够写文章,才思敏捷,词情豪迈。九岁时他看到颜师古《〈汉书〉注》,便作《指瑕》,把注中的错误一一说出。颜师古是很有名气的学者,王勃敢于指出他的错误,表现了少年老成的非凡胆识。兄长王、王都很有才学,当时王福畦的友人杜易就把这兄弟三人称为“王氏三珠”。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王勃写了一篇《上刘右相书》。他批评时政,主张“信赏而必罚,道德而齐礼”,推崇“重耕耘之务”,阐发了“德治”和“法治”并重的政治思想。虽然其见解并不能说有什么突破,可是出自一少年书生之口,刘祥道非常欣赏,称赞他为“神童”。刘祥道把他向朝廷推荐,被任朝散郎,王勃当时仅仅十四岁。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封禅泰山,王勃写了《宸游东岳颂》,东都洛阳造乾元殿,他又上《乾元殿颂》。沛王李贤了解到他文名颇著,召为沛府侍读兼修撰。他奉命撰写《平台秘略》十篇,沛王对他非常喜爱和看重。那个时候,诸王之间流行一种斗鸡的游戏,王勃戏作一篇《檄英王斗鸡文》,非常风行。后来高宗也看到了此文,责备他想挑拨诸王的矛盾,不让他再进入府中。在这之后他漫游江汉,在剑南居住,登山远望,睹物思古,并且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