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因为二将接连出师不利,汉武帝派卫山倚仗兵威出使朝鲜,恩威并施,劝谕右渠投降。卫右渠自度难以与汉军长久相敌,便决定拜见汉使求降。卫右渠向汉使叩头赔罪后表示:“原本朝鲜是愿意归降的,却担心杨、荀二位将军杀害自己,所以未降,今见天子信节,请求再降。”降约达成,朝鲜王卫右渠派太子随使者入朝向天子请罪,并将一批军粮和五千匹战马献给汉军。朝鲜王太子启程前往长安,随行的有一万多人,而且是全副武装。将要渡水时,汉使及左将军担心朝鲜太子这么多的人马可能会发生突变,于汉军不利,便对朝鲜太子说:“你们既然已经归顺了朝廷,这样携刀带剑又何必呢?”朝鲜太子也怀疑使者和左将军的举动不是出于诚心,害怕他们在半道上要诈杀自己,因此率自己的部众返回,不再渡河,双方和议破裂。卫山将情况上报汉武帝,武帝恼其办事不力,诛杀了卫山。
(2)朝鲜败降
招降失败,荀彘率部将水的朝鲜守军击败,进军至王险城下,兵围城西北。杨仆也率军前往会合,屯兵于城南,二军合击右渠。左将军荀彘身为侍中,深得武帝宠信,其所率燕、代地士兵又强劲凶悍,因此士气骄横,目中无人。楼船将军杨仆所率齐地兵卒有过失败的羞辱,因此恐惧和惭愧之心常常出现,总希望能不战而屈敌人之兵。荀彘军队的攻城非常猛烈,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内部发生动摇,一些贵族大臣们背着国王秘密派人出城与杨仆军队商量投降事宜,双方使者你来我往还是谈不拢,最后的决断因此很难做出。荀彘几次与杨仆约期同时攻城,但杨仆却在等待着朝鲜方面如约投降,所以并不急于攻战。后来荀彘也秘密派人与朝鲜商量招降之事,但朝鲜大臣们不相信荀彘,不愿谈此事,他们只希望能够向杨仆的军队投降。荀彘认为杨仆前有兵败之罪,今又与朝鲜私下求和,却又看不到结果,怀疑杨仆有反叛的图谋,只不过是未敢发动而已。由于左将军与楼船将军之间在攻城和招降问题上不能协调一致,双方又互相猜疑和不信任,所以王险城久攻不下。
因二将不和,兵事拖延不决,汉武帝又派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往整饬,并将相机处置的权力交给他。公孙遂到达朝鲜,荀彘对他说:“朝鲜本该早就能攻下,如今久拖不下,都是楼船将军几次会战不至造成的。”荀彘又谈了自己对杨仆的怀疑,认为现在不解决杨仆,恐怕会造成大害,如果杨仆反叛,再与朝鲜军队兵合一处,其后果不堪设想。公孙遂同意他的看法,于是公孙遂以节杖召杨仆来左将军营,假借商议军机之名将杨仆逮捕,收编了楼船将军的军队,并将此举上报汉武帝。武帝因公孙遂阵前随意逮捕大将,又派人诛杀了他。
两支部队被左将军荀彘合并后,随即加紧对朝鲜发动进攻。朝鲜国相路人、国相韩阴、尼相参、将军王等相互商议道:“当初打算向楼船将军投降,今楼船将军已被逮捕,汉军仅由左将军一人指挥,进攻越来越猛烈,恐怕我方无法抵挡,而国王偏又不肯向左将军投降。”于是韩阴、王、路人都逃亡投向汉军大营,路人死于半路上。夏季,尼相参派人杀死朝鲜王卫右渠,投降汉军。汉军尚未开进王险城时,原卫右渠的大臣成己又反叛,再次进攻汉朝官吏。荀彘命卫右渠的儿子卫长、降相路人的儿子路最劝告朝鲜民众归顺汉朝,并杀了成己。汉朝因此而平定朝鲜。
武帝平定朝鲜后,封朝鲜降将尼相参为清侯,朝阴为且侯,王为平州侯,卫长为几侯,最为涅阳侯,以示安抚。而此次征战的汉军将领不仅无一因功封侯,甚至多人获罪:使者卫山、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已被杀;左将军荀彘被征回京后,以妒嫉争功、军机处置不当之罪在闹市被处死;楼船将军杨仆也因先进攻王险城,不待左将军协同作战导致军队伤亡逃散过多,论罪当处死。杨仆以钱财赎罪,被免为庶人。
汉朝灭朝鲜卫氏后,汉武帝分其地为四郡:乐浪郡(今平壤)、临屯郡(今江陵)、真番郡(今信川)和玄菟郡(今咸兴),直接统治朝鲜北部。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原地区与朝鲜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朝鲜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西汉末年扬雄记录全国各地方言,朝鲜和燕便属于同一方言区,许多口语都近乎一致。
东汉史学家班固谈道:玄菟、乐浪,本是箕子的封国。当初箕子居住在朝鲜,以礼义教导他的百姓,掌握<a href=https:///tuijian/zhongtianwen/ target=_blank>种田</a>、养蚕、纺织的方法,并为他们制定八条法令。凡杀人的,必须抵命;伤人的,用谷物赔偿对方的损失;盗窃的,给被盗者作奴婢;想要自赎其罪的,一人要交赎金五十万钱,虽被免为平民,但按风俗仍被人看不起,都成不了亲。因此,当地的老百姓始终不偷不盗,不必为防偷盗而关门闭户;女子都坚守贞节,没有淫乱行为。在乡间,人们都用竹器和木器盛放食物;在都城中,人们仿效官吏的作法,往往将食物放在杯盘器皿中。有些前来经商的商人看到这里的老百姓不闭门户,便在夜间进行偷盗,渐渐破坏了当地淳朴的风俗,以致如今犯禁者日益增多,法令也增加到六十多条。由此可见,仁义圣贤的教化是多么的可贵啊!然而,东夷民族天性柔顺,不同于南、西、北三方各民族。所以孔子哀叹他的道理不能得到推行时,便打算乘筏出海,到九夷地区去居住,这种想法是有依据的。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