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从《白虎通》来看,白虎观会议内容的核心部分是阐扬“三纲”说。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君权、父权、夫权。“三纲”一词不在儒家经典,但孔子对君权、父权早有论述。他认为,君不君、臣不臣,就会影响政权的稳固,而父不父、子不子则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因而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政治的根本问题,认为尊尊、亲亲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到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发挥,对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作了明确系统的论述。从此这种理论便和封建社会的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事实上,君权、父权、夫权是不属于同一范畴的,因此要靠不同的力量来维持。君臣关系属政治范畴,靠封建等级制度维系;父子关系属血统范畴,需要血缘关系维系;夫妻关系属家庭范畴,只能靠伦理关系维系。这三对范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西汉时期,三者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说明和处理。东汉初年,刘秀就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并且也为此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首先是强化君权,仲长统曾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正,政不下任,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于是削弱三公权力,皇帝独断专权。其次是加强父权。对于社会下层来说,父权是维持个体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的力量,对君主而言,通过父权分封宗室子弟,让他们效忠皇室,是保持政权稳固的重要条件。再次是强调夫权,不允许后宫、外戚参加国家政务。当然,刘秀最重视的还是强化君权,他的所有做法,最终目的也就是要强化君权。
白虎观会议充分论证了君权的神圣性。《白虎通》说:“天子是一级爵位,但一级爵位又为何称为“天子”呢?这是因为王以天地为父母,是天的元子。”意思就是说,天子这个爵位是上天赐给的,“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所以它在所有爵位中是最高的一级。而天子以下的爵位又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按公、侯、伯、子、男划分的诸侯系统,一是按公、卿、大夫划分的官僚系统,天子掌握这些爵位,臣下不得自封。天子为什么又称帝王呢?《白虎通》解释说:“对上称天子,表明遵从天命侍奉上天;对下称帝王,表明其地位至尊,用以号令天下。”
《白虎通》又说,天子所以能够拥有天上的权力,是因为它是“有土之君”,天下所有的土地都归天子所有。他可以像处理自己的财产一样分封土地给诸侯臣下。太平盛世时,分封亲属以表示与他们共亨荣华富贵;中兴征伐时,有大功者亦受封,用以褒奖功绩;道德高尚的人也应受到赏赐,以表示尊重道德。对于没有受封的臣子,则赐给俸禄。臣下的爵位、封地、俸禄都是天子所赐,所以君臣之间便形成了一种主从的关系。君主对臣下既可赏赐也可惩罚,而臣子却必须无条件服从和效忠于君主。
白虎观会议既强调君权,又十分强调父权。父权是宗法制度的产物,其基础是血缘关系,但其目的却不是为了明确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而在于规定分配财产和政治地位时的原则,以解决由此引起的矛盾。同时,它大大加强了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人们在经济、政治的束缚下,再套上血缘关系的绳索。这对于巩固封建统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君权和父权有质的区别,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关系,怎样将二者结合起来,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看,都是非常困难的事。白虎观会议特别强调君权与父权的统一。《白虎通》说:“臣对于君,子对于父,具有相同的意义。臣下奉事君主,就如同儿子奉事父亲一样。”但是,《白虎通》又将君权凌驾于父权之上,说“不可以因为父命而违背了王命”,又说:“父亲如果杀死儿子,父亲要被判处死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天地之间最可贵的是人,人都是上天所生,秉承父母之气而有了生命,成长的时候又接受君上的教养,因此父亲不能故意杀儿子。”在这里,《白虎通》宣扬的思想是君权至高无上,它要求人们在父权与君权不可兼顾的时候,必须放弃父权服从君权。
白虎观会议并没有将上述思想完全贯彻下去。因为自西汉时起,统治集团便以孝作为治天下的一个原则。西汉诸帝之庙号除高祖外,皆加一孝字,东汉的君主继承了这项传统,并推而广之。这次会议也只好承认这种社会事实。《白虎通》中隐约透露出君权有时不得不屈从于父权的思想。它说:“国君为什么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三老,像对待兄辈一样对待五更呢?因为国君要亲自展示孝、悌的美德,为天下人作出榜样。所以即使是天子,也不是最尊贵的人,因为他有父亲;在他前面一定有他的兄长。”这就是说,君权虽然至高无上,但他生活在宗法血缘关系网中,就必须承认父权的力量。在行使各种权利时,一定要遵守宗法及伦理。所以《白虎通》又说:“天子在宗庙里分封诸侯,是为了显示自己不是独断专行,而是按祖宗的惯例办事,并把自己做的事告诉祖先。”“天子须在宗庙里举行仪式才能派遣将军,表示自己不敢专断。为什么必须要在宗庙里呢?因为是祖上制订的法度。”这种尊祖的观念,是父权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