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混迹草根的经验让这个江淮书生远离迂腐的思维方式,判断事物总是能看到本质的东西。

李鸿章出身淮上,当时的淮上,是一个尚武中心。那时淮上少年的成年礼,是戴上用染红的棉絮做成的假胡子,然后持刀出门,与伙伴们杀人劫掠。

各村各寨不得不组织武装力量,也就是捻子以自保。据《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一书记载:

一村有捻一村安,一族有捻一族幸。村有捻,外捻不入,曰:某某我们都是混家子。族有捻,则曰:某某叔也,兄也,虽及第之荣不若是其赫赫也。由此,庄有稍悍者,众即怂恿:何不出头混着!既或帮以资粮,纠众而捻矣。捻子、捻党没有统一组织,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各捻组织松散,居则为民,出则成捻,招呼成群,撒手立散。

李鸿章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以铁血法则建立起来的秩序当中,在这种暴力的环境当中,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倾轧甚至打杀,彼此之间钩心斗角、敌对和仇恨,人性的丑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环境之下,对人心和人性的琢磨,相互之间的算计是生存的基本法则。在这种游戏规则中成长起来的李鸿章自然从骨子里少了一分曾国藩的厚道,而多了一分曾国藩所不具有的精明。这是李鸿章少年经历所给予他的对于生存法则的认知和社会现实的体悟。

如果曾国藩想要重建的是封建社会的大统,李鸿章要的,则是那种最基本的实效,这是李鸿章衡量一切的基本标准。而这是李鸿章基于对人性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用利益得失来判断事物,是最直接的,在清末动荡和转型的过程中,同样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接近事实并且切实可行的。比如,在开放通商口岸的问题上,当时清政府和列强为此唇焦舌敝,甚至不惜兵戎相见,而李鸿章的看法显然要豁达得多:“人皆震惊于添口之多……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不得不佩服李鸿章头脑之精明。

也正是在对人性了解基础上形成的判断力,让李鸿章在与洋人打交道以及开办洋务的过程中体现出过人的精明。

李鸿章在率领淮军与洋人军队打交道以及对付太平军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对英法军舰的参观更是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他“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日诫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而能战之”。

李鸿章是一个有了认识就必定要付诸实践的人,表现之一是开始在淮军中推广使用西洋兵器,首先是洋枪,随即是劈山炮、火炮等。此外,李鸿章还大胆聘请洋人做教练,大大提升了淮军的战斗力。

在这个过程中,李鸿章并没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上,把握趋势,逐步推进。而且,李鸿章在这个过程中,抓住了整个洋务的关键——人。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