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英法需要的是通商,而通过跟洋人的接触,奕也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为了实现平太平天国、剿捻以及抵御列强的目的,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自强。
奕的这种想法需要有人呼应,有人实施,李鸿章无疑就成了奕最佳的人选。1864年,李鸿章打败了太平军,保住了上海;在恭亲王奕的坚持下,李鸿章被清廷封为一等伯爵、肃毅侯、戴双眼花翎,并接任了江苏巡抚,此时他才四十二岁。
1864年春,李鸿章在给恭亲王奕的一封信中指出:“日本以区区小国,尚知及时改辙,我中国深唯穷极而通之故,亦可以皇然变计。”还提出变易兵制,裁汰绿营和水师,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海陆军的主张。同时李鸿章依据“穷则变,变则通”的原理,抨击因循守旧势力,论证了“皇然变计”的必要性。
李鸿章在“讲求洋器”方面的成效深得奕赞赏,在奕给皇上的奏折中,他对李的“雇觅英、法洋弁教练兵勇”“不惜重资,购求洋匠,设局派人学制”,夸赞不已,认为“得此利器,足以摧坚破垒,所向克捷。大江以南逐次廓清,功效之速,无有过于事也”。因此,他对“洋器”也饶有趣味,“臣等闻其制造此器业有成效,随即专函往询”。李鸿章的这封长信就是对恭亲王“专函往询”的回复。
如果说李鸿章是晚清自强运动的开拓者;那么,恭亲王奕就是积极的、有力的推动者。自从担任江苏巡抚二十余年来,李鸿章与恭亲王奕,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惺惺相惜、互相敬重,为中国的自强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往往是李鸿章在下层,恭亲王奕在上层,相互密切配合,有力地推动了自强运动的不断广泛地向纵深发展。
两个人不仅在洋务上首尾呼应,在政治上,也结成了同盟关系。
1870年,又是恭亲王奕力主,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一大清国最重要的职务,这一年他不过四十八岁,就达到了他人生事业的顶峰。然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在底层有恩师曾国藩的培养、推荐;在高层有恭亲王奕的赏识、提拔。
李鸿章就任这一职务之后,淮系集团的势力、权力更是极度膨胀,以至于时人评论说:李鸿章“坐镇北洋,遥执朝政。凡内政外交、枢府常倚为主,在汉臣中权势最巨”。
在恭亲王奕的卵翼之下,淮系集团的壮大发展,是湘系集团远远不能比拟的。除了李鸿章端坐大清国首辅之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外,其长兄李瀚章官至湖广总督,曾积极协助他筹建海防;部下张树声曾为两广总督,并在李鸿章丁忧期间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刘秉璋官至四川总督;潘鼎新为云南、广西巡抚,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是淮籍人。
正是凭借恭亲王奕的信任和倚重,李鸿章还以北洋大臣的身份直接管理、参与大清国的外交,与总理衙门分庭抗礼,形成两个外交部门,致使大清国政坛出现一个很奇怪的局面:中国驻外公使的公文不仅既送总理衙门,而且同时也送给李鸿章,甚至李鸿章可以不经咨照总理衙门,就直接向驻外公使发出指示。这些都表明:李鸿章在大清国的政治影响力、朝廷对他的依赖和宠信程度等,在当时满汉群臣中,无出其右者。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