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刘邦给刘太公名,这是理所当然,情理之中的事,但刘太公却并不买儿子的账,而且还提出了要“辞职回家”的想法。
当然,这不是刘太公的脑子进水了,而是他的脑子怀旧了。
刘太公这时候已经到了享清福、安度晚年的阶段,但整天待在宫中的他脸上却没有半点笑容,原因很简单,叶落归根,深居宫中的他思念生他养他的故乡啊!
刘邦一听父亲要走就急了:“这怎么行啊!你可是堂堂的太上皇啊,怎么能归隐山林呢?”
于是,刘邦接下来干了一件大孝事。他在栎阳附近选择了一块荒地,然后找来一个叫吴宽的能工巧匠,让他仿造家乡模样建造一座别墅群。
这吴宽果然是人才,他亲自去沛县画了刘邦家乡的风貌,然后照着图上的样子,在栎阳建造了另一个小中阳里。田舍房林,包括小桥流水都建造得精巧别致,几乎与原地一模一样。
刘太公看后,这里摸摸那里瞧瞧,仿佛真回到了故乡。然而,他转了一圈后,原本兴奋和喜悦的脸色又暗淡了下来。有了故乡的样子,但没有故乡的人,他能开心得起来吗?
刘邦这回好事做到底,马上又召集村里左邻右舍,熟人朋友,来了个千里大迁移。于是,刘太公每天生活在“故乡”里,和故乡人说着话,时不时地干点农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快乐。
“汉中三杰”大考验
分封大会后,刘邦的心里并不安宁。对他来说,犒赏手下大大小小的功臣是自己应该做的,问题是,他对自己手下一些劳苦功高的大臣还是不放心。
此时,刘邦的“心中三烦”分别是韩信、萧何和张良。
韩信前面已经说得够多了,尽管刘邦对他一降再降,一贬再贬,但对他的提防却一点都没减少。
还有就是萧何,这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推荐他为泗水亭亭长)、“拥立之功”(力保他为沛县县令)、“劝谏之策”(在咸阳劝他轻财重典)、“镇守之绩”(在汉中为前线汉军源源不断地提供粮草和士兵)、“治国之劳”(汉朝初期一切规章制度都出自他之手)的人,按理说刘邦是不会有任何怀疑之心的。但是,深知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的他,本着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原则,还是把他列到了“危险人物”之内。
再次就是张良。可以说刘邦之所以能活着,之所以能打败项羽,之所以成就帝业,没有张良的出谋划策是万万行不通的。但同时,这样能谋善划的人,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威胁。
刘邦的“心中三烦”恰恰是“汉中三杰”,由此可见刘邦为人之谨小慎微。他举贤都不避亲,同样的道理,提防也不避亲啊!
本着有备无患的原则,刘邦决定对手下的三位大重量级人物韩信、萧何、张良来一次“摸底测评”。通过测评的结果,再有针对性地实施下一步行动计划。
刘邦第一个测评的对象是韩信。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