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刘邦的分析引来了众人掌声雷动,君臣随之开始痛饮,场面比赶集还热闹。在酒精的刺激下,很多人甚至忘了君臣之礼,敲桌子的、哼小调的、猜酒令的、打饱嗝的……他们的姿势更是丰富多彩:半躺着的,斜坐着的,摸脚丫的,加上已喝趴下的,那场面真是精彩。当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后经人提醒,刘邦觉得这样不成体统,于是苦思起良策来。正在这个时候,儒生顺应形势派上用场了。
刘邦以前很不喜欢儒生,他读了近十年的书,胸中还是空空如也,所以对那些满腹经纶的儒生很有抵触。后来,虽然在西征途中他遇到郦食其,对儒生的偏执看法有所缓解,但儒生仍然得不到他的青睐和重用。当然,他不重用儒生,并不代表儒生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这不,说儒生就来了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叔孙通。
叔孙通是薛郡(今山东省滕州市南)人,春秋时鲁国权臣叔孙氏的后人。他的人生格言是人往高处走,所以他的人生之路也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弃暗投明。他一直行走在弃暗投明的路上。
叔孙通因为精通儒术被秦始皇召进宫,但仕途却一直惨淡。陈胜、吴广发动革命后,他靠着细密的计谋和无畏的胆识,选择了第一次弃暗投明——投奔项梁。项梁在定陶被章邯大败,喋血沙场后,叔孙通选择了第二次弃暗投明——投奔楚怀王。项羽入关后,明升实降,逐离义帝,叔孙通选择了第三次弃暗投明——投奔项羽。刘邦出汉中后,率数路诸侯联军直捣彭城,叔孙通选择了第四次弃暗投明——投奔刘邦。
此后,尽管刘邦面临风风雨雨,九死一生,但叔孙通没有再选择弃暗投明,而是一直坚守在刘邦身边,这真是难能可贵,或许他是想用迟到的忠诚来换取刘邦的青睐吧。
然而,刘邦对他这样劣迹斑斑的人并不感冒,叔孙通一直没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在战争年代,像他这种文不文、武不武的儒生基本没有立足之地,为此,他选择了等。终于,楚汉争霸结束时,他知道好日子不远了。
果然,此时刘邦对宫中礼仪的烦恼,叔孙通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于是他毛遂自荐地走到刘邦身前说:“如果陛下想治理好天下,当务之急就是要去找一些儒生来讲礼仪。”
刘邦正苦恼着,本来叔孙通提起这件事让他眼前一亮,但他一看到叔孙通那副儒生的样子,不知怎的心里就是不爽:“老子用三尺剑骑马打下的江山,哪用得着儒生呢?”
“陛下在马上打下江山,难道还能在马上守天下吗?”叔孙通反问道。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