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第一,此一时非彼一时。经过五代人的共同努力,通过休养生息政策,这时的汉朝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已是一跃千里,粮多、钱多、马多、武器多、军队多。
粮多解决了吃的问题,钱多解决了穿的问题,马多解决了行的问题,武器多和军队多解决了打仗的问题。总而言之,这五个多合起来就能解决战的问题。
就在汉武帝磨刀霍霍,准备战的时候,匈奴人似乎闻到了不祥的气息,主动投来了“和”的橄榄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的单于派使者到长安求见汉武帝,请求和亲。
为此,汉武帝马上召开了一次朝议,讨论接不接受和亲的问题。他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方面主动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落得个广开言路的好名声;二来测一测大臣们对边疆问题的期望值,为自己的武力平定匈奴做铺垫。
朝议开始后,一改上次汉武帝为窦婴和田蚡举行辩论会时的沉闷,现场气氛非常火热,“主和派”和“主战派”讨论得热火朝天。
首先,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大行(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部长)王恢发言。王恢之所以能成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是因为他长年在基层工作,而且还经常与匈奴打交道,主张以武力解决匈奴问题是其深思熟虑之后的举措。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匈奴是一个不讲仁义的民族,匈奴人是一群不讲信用的人。自从汉高祖以来,我们送的公主还少吗?我们给他们的钱财还不够多吗?可那又如何?给了他们好处,他们就高兴一下,他们就收敛一下,等你人走茶凉,他们马上就变脸了,擅自毁约,私自出兵,独自偷欢,从来不把信义放在脑海,从来不把道德留在心间,从来不把汉朝放在眼里。分分合合这么多年,闹闹腾腾这么多年,咱们劳民伤财,赔了夫人又折兵,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匈奴是永远驯化不了的敌人,是反复无常的小人,是无信无义的畜生。”
王恢一张嘴,洋洋洒洒,有理有据,把大家都震住了。
“要想结束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要想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和亲不是办法,而是毒药,饮鸩止渴不是办法啊。唯一的办法就是拿出破釜沉舟的气势,拿出一往无前的斗志,向着匈奴前进、前进、再前进,打败他们、击破他们、赶走他们、超越他们、彻底战胜他们。只有自力更生,才能岁岁平安、年年和谐啊!”
王恢说完这番话,顿了顿,来了个总结陈词:“总而言之,枪杆子下出政权,只能靠武力才能踏出一片艳阳天来!”
随后,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御史大夫韩安国进行了陈述,他显然也是有备而来的。韩安国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谈了主和的三点理由。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