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很多正面描写杨家将战场厮杀的戏,如《铁旗阵》、《孤注功》、《翠黛山》等,都曾经由著名演员出演过,可是都如皇宫戏《昭代箫韶》一样没能流传下来。倒是表现人物离散之痛、骨肉之情的情感戏久演不衰。如果要寻找原因的话,除了艺术形式上的成功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这些戏,鲜明而强烈地表达了普通民众对残酷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京剧之所以能成为广泛流行的艺术,正是由于它充满了世俗的人情味。

六 现代传媒中的杨家将故事

进入现代,随着广播和影视事业的发展,杨家将故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传播时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种地方戏繁荣兴盛,豫剧《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被以戏曲艺术片的形式搬上银幕。有关杨家将的年画、中堂画、门画、年历画进入千家万户,适合儿童阅读的连环画、小人书等作品大量涌现,在艺术产品相对贫乏的年代,借助于这样的平台,杨家将故事的传播又达到了一个高峰。

1955年冬,国务院文化部为整理评书《杨家将》召开座谈会,翦伯赞、赵树理等前辈都曾出席。大家认为,杨家将故事久传民间,在说唱、小说和戏曲方面有深远的群众影响。196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马连登整理的长篇评书《杨家将》,这是中国大陆广播评书的一个开始。不过,当时广播还没有完全普及,特别是在农村,听到这部评书的人不是很多。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刘兰芳播讲的评书《杨家将》一百回引起巨大轰动,中央和地方各电台反复重播,成为一代人心中永恒的记忆。之后,电视评书又开始兴起,1985年,田连元以《杨家将》为题,首开电视评书之先河。

1979年至1983年间,各地报刊杂志发表的关于杨家将研究及介绍性文章不下40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杨家将故事进行简单的梳理,二是集中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还很少从历史、文化、人性的角度进行关注。1959年,梅兰芳排演的《穆桂英挂帅》被列入“优秀传统剧目”,参加对外文化交流。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