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今天有不少考证派,对乌桓、鲜卑二山具体在何处,吵得不亦乐乎。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乌桓山就是现在山西省的罕山,而鲜卑山则是大兴安岭。但除了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大兴安岭南麓发现的一个洞中有部分遗迹能证明此地跟鲜卑人有关系外,其他的直接考古证据基本没有,大家也只能从各种史书上的只言片语里推断这两座山的方位。有人甚至认为这两座山只存在于传说当中,并不是真山。
考证山在哪儿,还是得回头考虑东胡当时有多少人。东胡最强盛的时候号称“控弦十万”,也就是上得战场、拉得动弓的战士有十万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全民皆兵,只要是男丁,拿起弓来就是战士,动员能力比农耕民族强得多。
很多人分析游牧民族的兵力和人口关系,都会参照后金的八旗牛录制,因为史书对这个制度的描述比较清楚,咱们也比照着这个制度分析一下吧。后金的牛录制是三丁抽一甲,丁的概念从十六岁到六十岁,努尔哈赤划定旗分的时候八旗一共二百多个牛录,每个牛录三百丁,有例外的但不多,算下来有八万余丁,能上战场的甲兵将近三万,同时核算下来,全族人口大概二十万上下。按照这个比例计算,东胡全族上下估计也就六七十万人。
还有呢,冷兵器战争中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拼人头儿,质量差不多的时候,数量决定一切,大家为了吓唬对手都有在人数上吹牛的倾向,这个“控弦十万”说不定也是个吹出来的虚数。那整个东胡部落的总人口就更少,说不定根本不到五十万。再加上打了败仗,死了一大票,被匈奴人抓走一大批,剩下的残部可能只有几万十几万,再对半一分,人口就更少了。所以这乌桓、鲜卑二山,很可能只是东胡余部聚居地附近稍微高一点的两个山头而已,未必是什么大地方。
言归正传,此后东胡就换了马甲,改叫乌桓的那部分人恢复能力比较强,百多年以后觉得自己恢复得不错了,再次跟匈奴人和中原人搅在一起折腾。刚开始,他们跟匈奴人一起打劫中原王朝,后来匈奴内乱,他们又跑去抢匈奴人。东汉末年,乌桓人眼看中原大乱想南下占点儿小便宜,谁承想东汉王朝自己虽然整得不明不白,收拾他们还有富余。乌桓人先被公孙瓒收拾了一通,又被曹操彻底打零碎了,退出历史舞台,空留下乌桓铁骑的名声而已。
剩下的鲜卑人,就是契丹人的祖先了。
青牛美女和白马帅哥的传奇
乌桓人风流云散,东胡后裔就只剩下鲜卑人这一脉。大概是因为占的地盘比乌桓人更靠北,跟中原之间的交流被乌桓人阻断了,所以一直没能发展起来。鲜卑人终有汉一朝一直缩在鲜卑山下养伤,一养就是四百多年,直到西晋末年,他们才大举重回中原王朝的历史大舞台。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