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延续二十八年的“伊玛尼党”大冤案的彻底平复不是“伊玛尼党核心”,而是一个崇尚正义的回民大家庭

这个家庭确实相当大。

“九·一八”事变后,全家老少三代二十余人,就由辽宁本溪市流浪到北平,多人参加了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

事隔十六年——即1951年被韩道仁称做“伊玛尼党党魁”的丁溪野,“一二·九”运动时已经三十又二岁。他幼年读过私塾,由于家境贫穷而辍学,小小年纪就去本溪湖煤铁公司当了个勤杂工,尔后才上了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师范毕业,当了几年穷酸的小学教师。其时日寇的魔爪几乎伸到东三省的每一个角落。抗日爱国的热血,把他推进了东北讲武堂第十期工兵科,毕业后被分到东北军第七旅当少尉排长。“九·一八”事变,第七旅等部队正随着少帅张学良驻在关内。丧权辱国的不抵抗主义,使丁溪野怒火填膺。第二年,他就毅然脱离东北军,拟筹建《清真日报》,召唤回族同胞参加抗日;筹建未获成功,遂去北平安河桥小学教书。

“七·七”事变,他率领学校的孩子们上街宣传、募捐、慰问伤兵,卷入抗日救亡的洪流。

丁溪野的三弟丁铁石,是后来被韩道仁称做“伊玛尼党军事负责人”的,这时还是一位不足二十岁的小青年。“九·一八”事变举家逃到北平后,他与四弟丁坚,都在张学良专为东北流亡学生举办的“东北学院”中学部学习。

1935年7月,国民党政府完全屈膝于日本强盗,与其签订了《何梅协定》,出卖了华北五省大部主权,日寇不允许北平存在任何抗日团体。抗日情绪极为强烈的“东北学院”大学部后改称为东北大学,大部被迁往西安;中学部改称为东北中学,迁至河南、湖北交界的鸡公山。不管走到哪儿,丁铁石、丁坚兄弟的抗日决心,都像他们的名字一样——坚如铁石。“一二·九”的风暴推到了鸡公山、武胜关,他们和全体同学涌上街头,走向农村,成了抗日救亡的一股生力军。丁铁石为全校学生会游行示威总纠察队负责人。

1936年夏天,丁铁石在全校最早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出任“民先”区队长。他不断地“滚雪球”,使高中、初中总共只有八百多位同学的学校,就有一百五十多人成了民先队员,其中包括读高中一年级的他的四弟丁坚。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