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页(1/1)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算是大耳朵娃娃有福气,到了鬼门关口,又被叔父拉了回来。而这件事,也白纸黑字,被正史《三国志》记录在案。同样的年龄同样的梦,曹操没有做过,孙权也没有做过。因此,刘备算是他们当中最早作皇帝春梦的人。

对于这件事,有学者认为是后来蜀汉王朝的人士,为了神化其君主刘备,故意编造出来拍马屁的虚假故事。但是我的看法不同,理由有二。首先,编造这种故事来拍政治马屁,从而捞取好处,只有在蜀汉政权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然而陈寿完成他的《三国志》,已经是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天下之后的事了。这时,刘备已经死了至少57年,蜀汉王朝也灭亡了至少17年。此时的陈寿,再用假话去给刘备拍马屁,又有什么价值呢?换言之,他根本没有“作案”的动机嘛。更要紧的是,陈寿原本就是蜀汉臣僚,蜀汉灭亡后,被宽大处理,在西晋王朝担任不重要的文职。他的处境不好,受到北方高门权贵的轻视和排挤。如果他再用这种众所周知子虚乌有的传闻,去给旧主刘备脸上贴金,那就正好给别人创造机会,可以对他上纲上线,说他心怀故国,对新王朝不满,那麻烦可就大了。丢官事小,写的书被销毁事大。所以我的结论是,这件事定然不是编造出来的虚假玩意儿。

刘备看见叔父一向和蔼的脸上充满怒容,就知道事情严重,低头站立,默然无语。刘子敬素来喜欢这个侄儿,不愿意让他再这样与村中顽童厮混下去,招惹事端。于是对刘备的母亲说:“嫂嫂,备儿今年将满十五岁,他天资聪明,恐怕还是要想法送他去读书才好。”

刘备的母亲也正有此意,立即应允,并且托付刘子敬去物色一位好老师。

两汉时期的官办学校,以京城长安、洛阳为盛。至于地方郡县两级政府兴办的学校,则远未构成完善的教育<a href=https:///tuijian/xitong/ target=_blank>系统</a>。因此,私人传经授业,就成为地方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如果当地无人设帐招徒,要想求学就很困难,除非远走他方。也是事有凑巧,刘子敬起心送侄儿求学之际,恰好有一位先生在涿县开馆招生,而且这位先生还是名满天下的大学问家&mdash;&mdash;涿郡涿县人卢植。

卢植,字子干,其人身高八尺二寸。当时的一尺约合今二十四公分,八尺二寸就几乎是两米了。这位巨人声音洪亮,志趣高远。他年少时师从东汉经学泰斗扶风马融,尽得马融真传。这马融乃东汉皇室之外戚,家境富有。他在讲学授业之际,常常要叫一班舞女在讲堂之下歌舞助兴,同时也锻炼学生们的定力。卢植从师听讲数年,未曾转头注视舞女一次,这种专心学业之精神,连他的老师马融亦叹服不已。学成之后,卢植开始进入仕途,官至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西南)太守。其后因病,他弃官回到涿县老家疗养,同时设馆授徒。消息传开,涿县人纷纷把子弟送到卢植这位名师门下。

刘子敬打听到这个好消息,立即来告诉寡嫂。刘备的母亲开始也很高兴,但转念一想,拜师谢师要钱,儿子寄宿老师家,衣食书籍也需要钱,而自己家徒四壁,如何筹措呢?她又愁又急,不知如何是好。

也是天无绝人之路。刘备无钱求学的消息在村内传开之后,即有一个同宗名叫刘元起者,慨然表示愿意资助一切。原来,这刘元起不仅家境宽裕,而且性格豪爽。他早就看出:在同宗的后辈少年之中,只有刘备最为聪颖,将来或许会成大器。因此,他一口答应资助刘备,同时又决定把自己的儿子刘德然也一起送去求学。于是,涿县城中的卢家学馆之内,不久就增加了两名姓刘的新学生。

那时候,童蒙受学大体要经过三个教育阶段。第一阶段是识字,课本大都采用李斯《仓颉篇》、司马相如《凡将篇》、史游《急就篇》等字书。第二阶段则开始学习内容较为浅显的儒家经典著作,主要是《论语》和《孝经》。第三阶段才习《周易》、《诗经》、《春秋经》、《尚书》、《礼》等五经经义。刘备入学之后,先过识字关,每日捧着几本字书,哇啦哇啦念个不停,倒也认真刻苦。可是,待到识字关一过,开始学习《论语》,他的学习热情就日益减退下来。每天背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rdquo;之类的圣人遗训,竟然觉得味同嚼蜡。原来,他这时交上了一位无心读书的密友。

这个密友,复姓公孙,名瓒,字伯珪,辽西郡令支县(在今河北省迁安市西)人氏。公孙瓒其人外貌英俊,声音洪亮。他在辽西郡(治所在今辽宁义县西)郡太守府中任书记官时,受到太守的青睐,遂招他为女婿,并且派他到卢植门下求学深造。然而公孙瓒却不是一个专心读书之人。他见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世事日非,不愿意做一个雕虫篆刻皓首穷经的腐儒,而想交结英豪,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刘备入学不久,公孙瓒即看出这位学弟志趣不凡,值得与之深交,遂有意接近刘备。刘备通过交谈,对这位暗藏远志的学兄也产生了仰慕之心。于是,二人不久成为金兰之友,寝则同榻,食则共案,其情谊犹如同胞的兄弟。自从结识了公孙瓒,刘备才认清了自己当初打算当一个硕学通儒的志向,是何等迂阔可笑。在此干戈扰攘之时,满口“子曰&rdquo;、“诗云&rdquo;的书生,真可谓百无一用,大不能救百姓于水火,小不能免家庭于贫穷。当然,书是要读的,但是读书的目的是要通古今之变,为将来做大事业进行思想准备。主意既定,他在读书时便只观大略,在文字音义训诂方面就不再多下工夫了。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