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第 77 章

吴歌缓了很久, 才松了口气。

“的确如舟导所说,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人物不复杂,故事也不复杂, 但是背后的戏剧构建, 让人不敢深思。

电影的信息量太大, 是少有的观众比起故事可能更关注背景、场景的电影。

三十年后,我们的世界会变成这样吗?资源高度集中于极少数人, 这些人在物质、精神上奴役其他人, 有的人甚至不关心奴役,满脑子把世人当作玩物。

电影时间的今年年末,赫尔格就会退场吗?

不,不只是赫尔格, 那其实是大批企业的淘汰潮, 劣币淘汰良币,它只是最标志性的企业。

某种意义上,比起企业的淘汰,管理局的全部退场, 被财阀企业取而代之, 才是最让人担心的。

这个背景不像是幻想,而是确实可能发生, 甚至正在发生的事情。

这种不现实又现实的感觉,让关注时事的观众不由紧皱眉头。

原科技巨头因技术更迭被淘汰, 财阀企业因愚昧自取灭亡, 这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吗?

“有可能,端倪其实已经出现了不是吗?”

“财阀势头暗中聚集, 早就在酝酿了。”

电影里面, 未来那三十年多的历史不像没有根据的虚构, 而像是预测师针对现实情况预测出来的未来社会。

电影有一幕展开了三维全球地图。

他们可以看见,26个地区各有各的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不变的是所有区都在财阀公司的统治之下。

毫不夸张地说,部分人被深深震撼了。

不过,刚刚看完结尾,大家可能有个比较困惑的点,那就是老人为什么那么相信李海,甚至不惜挥刀砍向自己的公司。

在死亡面前,人真的会为了一丝生的希望,为了抓住那根唯一的蜘蛛丝,犯这么大的傻吗?

“自古有之,这种事情其实不少见,为了长生吃毒药的权力者历史上就有很多,现实中,岁数快到,性情大变,疯狂迷信,买功德,买保健品的人也不少见。”

吴歌说:“我家爷爷大学教授,都被骗去买了一个据说喝了就能延年益寿的饮水机。对于迫切地渴望某物的人,你只要给他希望,他可能就死死信上你了。”

还有被骗了帮骗子说话的,他们不在乎被骗的钱,反而还感谢对方陪伴他们。

这类事件吴歌就记得好几起。技术的进步不能完全消除愚昧,对个人来说,信即是真,客观的真假并不重要。

但,老人并不只是“愚昧”而已。

他的表现既是五分信了李海,还有五分是他自己想行毁灭之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个老人越老越偏执,他的肉.体越是衰老,他越是仇恨生命,开局的嗜杀传闻是铺垫,后面他亲手掐死养了许久的金鱼那一幕,正是他极端偏执性格的体现。

他或许要死了,那他更见不得别人活着,所以李海命令他对其他财阀发动战争的时候,他惊异、犹豫的目光还有一丝得逞、兴奋。

那位老戏骨演的太好了,能睡着不动,光凭着眼神和表情演出了一个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跟活生生的财阀一样。

不知道给多少人带来了心理阴影。

吴歌没有亲眼见过这个级别的财阀人物,唯一见过的财阀还是李智仁这种傻憨憨,所以理解不了。

《赫尔格的崩塌》中,故事戏剧的搭建正是社会层面推到了极致后的极端状态。

有些作品就是这样,它们就致力于构建极端的戏剧空间,让人集中感受到其中的突出、夸张、强烈。戏剧就是对抗,取舍剪裁,把对抗性调到文艺的程度,以故事贯彻其中,就能达成戏剧的故事。

郝天元道:“看之前我没想到这么直接,真的是以赫尔格等企业的崩塌为背景的故事,真的没有丝毫的天真啊,不过后来算是希望的回归吗?”

财阀企业大多毁于战火,最后的场景好像有种百废待兴的感觉。

发人深省。

完全不关心时事的观众看得比较爽,他们不关心太多背景,只觉得后来李海忽悠财阀控制战争的情节太爽了!就要看逆袭打脸!

之前舟导的电影除了《此路茫茫》、《星舞》,基本就是叙事类的,没有多少刺激人眼的动作戏,但是《赫尔格的崩塌》设计了很多动作戏桥段,叙事节奏快,后期的紧张感直接拉满,称得上高科技般宅斗,一扫之前主角等人身上的抑郁气息。

看得人眼花缭乱,直呼痛快!

特别是李海借着老人的威势,对众财阀颐指气使的桥段,他狐假虎威,报复了杀死笛福的财阀,太爽了。

吴歌等人比较了解戏剧,会想得比较多。但绝大多数的路人只是看爽了就够了。最终结局还有彩蛋,任医生遇见了一个长得跟李海很像的患者,性格也是同样的爱照顾人,习惯性地为别人付出、牺牲。

这个结局带着几分轮回的意味,好似柳暗花明,希望伴随着新生而至。

不过,网友在意的点也比较复杂。

比如说,所以李海从头到尾是个鬼魂?那他怎么跟肉人一样,还可以做手术装芯片?一只鬼还能做手术?

好家伙,细思极恐,这个设定到底是什么啥意思?

要是赛博鬼大家还能接受,他可是活生生冒出来了,死后还把世界整得天翻地覆。

但是,回头一想,他们又发现,其实前面就做过很多铺垫了,比如李海碰见僧人时的忌惮,目睹佛象的与众不同的紧张。

可是他甚至还去了寺庙,跟几百号上千号人一起禅坐,这这这……他不是鬼吗?还能学禅?

未来题材大多讲科学,没想到舟导“逆行倒施”,拍出了这种鬼故事。

让大家猝不及防地受到了冲击。

这也未免太吓人。

除了李海这只鬼外,电影里还有其他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十步必出现的大小神庙、街头巷尾路边必出现的坐地僧……科技与宗教的碰撞太激烈,他们一时间还反应不过来。

这是设定而已?不,不一定,你看那个未来的社会形态,人的物质高度满足,剩下的就是精神,那满足精神的是什么呢?

一个是信息,源源不断的、刺激性的信息,让人如坠深渊般的下沉到信息的世界。

另一个是无信息,也即空,在电影里,主要体现为神佛信仰,这些人修行打坐,成天致力于将大脑里的信息净化干净,达到“觉醒”的目的。

前者是躁动,后者是平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救赎方案。

电影的背景信息丰富的不像电影而像游戏,光是写背景的文本量就已经足够写好几个电影剧本了吧?

另一方面,电影里面美轮美奂的飞天壁画、机械神像等也非常令人震撼,它们的设计完全不带重复,每一尊都能让人欣赏很久,然而可惜的是镜头推的太快了,他们还没来得及回味那是一种什么样设计。

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就跟艺术展览一样,但不是有距离感的那种艺术,人在那个电影的空间,几乎没有距离感,因为,当对面的信息量庞大到一定程度,人或许就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初次被冲击,回头一想才逐渐回味起来。

有人说:“那是超现实艺术的盛宴。”

“不,你没发现,里面的古典成分也很重啊。”

“这是古典与现代的对撞!”

“还有现代和后现代的对撞!”

天啊,越说要素越多,得刷多少次电影才能扒出里面的细节啊。

有人发现了,电影的配乐超级讲究,不同场景的配乐编的都很细,配乐《天人》响起的时候,大家感觉天灵盖都在颤抖。

鼓、琵琶、古筝合成的电子乐,搭配着空灵的男女声合唱,将电影的意境推升到极致,而结尾更叫人毛骨悚然,竟是悠悠的蝉鸣。

不同于宗教场景,如果是街头场景,他们就选择了“漂移冯克”的音乐风格,这种音乐风格结合了爵士、funk等音乐,低频的迷幻节奏,带来极致的压迫感。

如果说这部电影首先震撼大家的是cg技术,是表面的视觉感受,那么接下来就是它的“内容”,它往它的内部容进了太多艺术。

有人说,这个电影播出之后,funk音乐估计会火一阵子。

电影播放完,全球各界说法各异,影视圈好像反而是最慢的。

克拉米思考了很久,说:“这个故事让我心慌,算得上一种警世寓言吧。”

蒂雅微笑道:“一只鬼魂穿越未来掀翻了财阀的大局吗,生存与死亡、活人与鬼魂……舟导看样子很喜欢玩戏剧。”

朱莉则是感慨电影工业的恐怖生产力,舟导的剧组居然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了这个等级的作品?这也未免太夸张了,比起电影本身,朱莉更想知道他们的电影是如何拍摄的,光是流程的安排就相当复杂了吧?

另一边。

《导演卡特》节目组的成员想起了周疑的《拜欲教》,上一期的时候很多用艺术性拉踩《百年教育》,说舟导电影的艺术性成分不高,平淡无奇,不知道看完这部,那些人会作何感想。

《赫尔格的崩溃》的艺术性只要是看过的人都懂。

故事方面,电影的主要角色三个人分别代表了不同态度,李海来自过去,脑里还是过去的价值观,有他保守、不敢跨线的心理成分,任医生立足当下,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笛福放眼未来,拼命只为未来。

他们的观念真实而且鲜活,碰撞起来更加有戏。

旧都市中刻画的不只他们三人,还有通过他们三人展现出来的未来社会百态。酒馆的老板娘、热衷于街头涂鸦的小女孩……三教九流,呈现出混沌的生命力。

不同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这部电影时长3个小时,信息量要订得过一部三十多集的电视剧了。

莫斯利奇看着不解,问了身边的下属:“所以ai法是存在的吗?李海到底在莲座上写了什么?”

下属摇头:“我感觉应该没有吧?李海后面的表现其实或多或少带点紧张?他也担心被揭穿吧?”

莫斯利奇感觉不好说,思考道:“既然这个世界里,神经芯片能够实现意识与机械交互,那就说明,人的意念也是一种物质,又或者说本来就不存在意识或物质的区别,本质上都是一种能量或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ai也是能量或信息,电影的人探寻的是一种能量的运行法则,它是存在的,证据就是我们人类的智慧是存在的,那既然存在,会被发现也不奇怪吧?”

本质都是同一物,只是状态不同,影响它们状态的正是它们的算法。

曾有人说,世界的本质是数,其暗藏的真理就是,没有事物没有量。换言之,若说世界的本质是算法,同理也即,没有事物不在算法之中。

下属思考道:“话说李海是灵魂状态,所以电影从头到尾是拍一只鬼魂思考ai法?”

“什么?”

莫斯利奇忽地鸡皮疙瘩,说:“不止,这只鬼魂还跑到寺庙里禅坐了几个月,这个时间里,他都在思考什么?”

还有肉.体教、拜肉.体组织等等,这个未来世界的构思未免太令人细思极恐了。

莫斯利奇想来想去,心中多少有点犹豫。

之前他推了两次舟黎的电影,而这一次毕竟是《赫尔格的崩塌》这种名头,作为周礼的朋友,他怎么也不能唱衰周礼的企业。

不过,他真没想到,桑托斯真的允许其他人拍出了这部电影。

桑托斯明明看重赫尔格更重过海森堡的,他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想法竟产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部电影不能说桑托斯翻车,只是……他也不知道周礼看了会是什么感觉。

“当然,更有可能周礼看都不看电影。”

莫斯利奇想了想,选择先静观其变。

他也好奇,对于这部电影,世界会如何反应。

-

A区广场的一处长椅上,朴道基缓缓吐着烟。

他说着不看,最后还是忍不住去看了。

“《赫尔格的崩塌》……崩塌的又何止赫尔格呢。”

朴道基不禁一笑。

关于“为自己而活”的问题,朴道基可能感触比较深,他觉得李海到最后都不是为自己而活,他关心太多,对很多不义之事奋不顾身,利他心比较强,这类主角其实不是电影的流行主角了,也不是主流文艺创作喜欢拍的主角,倒像是少年漫的主角,虽然现在的少年漫也不怎么流行这种类型了。

大家就觉得,这种优秀品质现实不存在,比较悬浮,但是“不存在”这种断言其实是过了,存在当然是存在的,只是不怎么被看见而已。

“为自己而活”看起来是比较正的价值观,可是当真如此?

电影里面为自己而活的人少了吗,街头巷尾沉浸在各种麻醉物上的人,不正是为自己而活的人吗。反正活着也是被算计、被愚弄、被操纵,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放纵、犯罪、伤害他人。

可是这样的生存好吗?

朴道基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因为他知道,他身上两种成分都存在,大部分程度上的利己还有小部分的利他组合成了他这个人。

电影构建了一个高科技、高文化、高娱乐的社会形态。比起故事本身,它对于现实的刺激性更大。三十多年过去,时间留下了什么,淘汰了什么,看似做这个选择的是导演或编剧,但他们又是基于谁做的选择?难道不是大众的人性吗。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未来。

所以看了才让人不安。

只是看个娱乐的人会从中看到娱乐。

而想看到更多的人会从中看到更多。

科技发展后的人心安在。资源若不集中就无法发展技术,而集中之后又容易被有心人控制,这该如何解决。

前所未见的世界观刺激着思考者们。

好几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比如其中一个场景。

李海禅坐中惊醒,左右惶顾,却看到几百上千张沉默的脸,以及四周墙壁上五颜六色的宗教绘图。

烛光幽幽,香火沿沿,魑魅魍魉好似亦端坐其中,目光直勾勾地聚焦在他身上。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镜头实在惊人。

好像刺中了灵魂的某处。

令人心悸不断。

电影的戏剧对比单拎出来都能做很大的文章。

过去与未来、科技与神佛、进步与愚昧、利己与利他、肉身与灵魂、欲望与良知、急躁与平静、出世与入世。

……等等。

电影对于文化的格外重视也成了一种景观。

往浅的想,只是以一撼众的爽快故事,往深的想,全是人的处境问题。

深深浅浅,就看观众怎么想了。

但是后面的情节也有争议。

有网友怀疑,财阀公司的高层怎么会这么愚昧,最后竟然被一个神棍耍成这样?

这太不现实了,财阀的高层即使没有高智商,也至少拥有正常人级别的智商吧?

而接着,有人打出了原周家家主的事迹,配图是周家家主的衰老照。

此招一出,质疑的人不得不闭嘴了。

周家家主竟犹有过之而不及?

真的假的?!

他们愣住了,转而怀疑这老人是不是原型就是周家家主?

说到这里,众人登时一颤,再算一算岁数,好家伙,居然差不多对上了。

敢情这就是财阀家族的写照?

等等!郝天元马上想起来了。

“你们知道周家家主是怎么死的吗?也是自杀啊!他在自己出生的旧屋里一把火烧了自己!”

众人恍然大悟,争议立刻停息了。

这还用怎么争议?现实就妥妥存在一个原型者。

吴歌及时过来说:“不是原型啦,只能说五分相似,他们偏执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郝天元道:“确实,不过相似也说明,这个人物或多或少取材于现实。”

问题是,舟导为什么这么熟悉周家的事情?

他当初拍的《丫鬟》是否就是众人怀疑的周家?

人最熟悉的东西,基本上就是这个人经验最多的东西。

换句说,舟导十有八九就是周家的人,还跟周家高层牵扯不轻。

特别是……

“他一定特别厌恶周家家主。”

郝天元仿佛想到了谁,但又很快觉得不可能。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