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第一百七十二章开悟
修行者之间,特别是领悟之道的修行之人,对于开悟境界的阐述,也很直接明了。
有道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开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依然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但也有不凡的差异。
他们就像浩瀚的大海一样,表面上汹涌澎湃,变化万端,但在内心里,却是浑厚、宁静,与无限的宽广。
一个通达无我的人,一个觉悟到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一个认识了平等真相的人,又怎么可能会心浮气躁,暴烈易怒呢?
正如那姬水尹老人所说的,道是修出来的吗?
道是本自具足、本来如是、自有永有、无为不动、特立独行……
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只能被认识。
所以,修行悟道是一种境界,是变化的、是无常的、是有为、是不可为的,也是永无止境的。
修行没有出期,觉悟只在一念“万般术法皆是指向的途径,惟有大道才是真谛……”
不悟道,如何修道?
修的又是什么?
不认识自己,如何修自己?
修的又是谁?
道是究竟的、彻底的,本自圆满的,道是悟的,不是修的。
所谓先修行,而后悟道,实际上是一种误导。
谁在修?
我是谁?
这些涉及根本的自醒自觉,才是作为修行者,首要解决的问题。
觉悟为本,修行为末,本末不分是谓颠倒;觉悟为体,修行为用,体用一如,是谓自然。
觉悟是解决“我是谁”,修行是解决有所作为,“我能做些什么”。
为学日益,是磨砖成镜;为道日损,是悟后修行。
磨砖成镜,是梦幻泡影,悟后修行是化繁为简,如同穿衣吃饭,自然而然。
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缚,结果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悟道之后修行,是独与天地的精神往来,如同鹰击长空、鱼翔潜水、万类生灵,竞相自由!
王宝山听了姬水尹老人的一番话后,突有所感,真乃是一朝闻道,自然醒悟。
虽然他如今在领悟之道上的境界,还处于最浅显的层面,并没有到达真正意义上的开悟。
但是,他的理解能力,由此及彼,在恍惚之间,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倘若加以时日,他也能收获匪浅,在修行悟道上,有着惊人的造化。
这就好比是,通过一个点,就能延伸出无数的点、或者线数;通过一个念想,就能展现出无限的遐想。
一切皆有可能,皆有可为,皆有可得……
开悟只是一个开端,人心不离身,身心合一,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人的心,定在生命的本质上,必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宠辱不惊,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如今的王宝山,在开悟前是“我在活着”;开悟后是“我看着我在活着”。
开悟前,他是当局者迷;开悟后,他是旁观者清。
开悟前,他是为了成功而拼命;开悟后,他是无事以观自身。
开悟前,他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现象看现象;开悟后,他是以整体看局部、以本质看现象。
开悟前“自我”,在矛盾中生活;开悟后“自我”,在道化的圆满中存在。
他以道莅修行以一心为道悟之根本,真实的活在,道的感悟之内。
道的圆满,不是没有缺点,不是头脑发热,不是想当然;而是人的优点与缺点,是对与错、善与恶、是与非的笼统规范。
事实本身即无圆满,月有阴晴圆缺,再豪华的宫殿,也有茅房和垃圾;再美丽的人,也有口痰和屎尿。
故而,污泥中能生出莲花,并是沃土;感悟道的本身,就是“不垢也不净”。
认识道的圆满,就是觉悟,觉悟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与把握。
放下想让别人认可自己的心,心若为外物所牵,心就有害怕、有担忧。
劝自己不要老想着,做到最好的,凡事需尽心去努力,顺应自然。
当一个人不再妄想,以一颗圆满的心,看待自己和一切的时候,他的心是平静的。
在平静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道行,就是顺天行道,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开悟也让王宝山,重获了自信,因为在那顿悟的刹那,他似乎找到了生命的根源。
所谓自信,就是对自身的生命本体,有着近乎超然地认识,与毫无疑惑的确信。
自信不是给别人看的,自信不需要被证明,自信与外在无关。
自信能点燃生命之光,自照照人,在光里,没有黑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人的思想,都需要是正面的、和积极的。
用无畏的勇气,面对一切,没有牢骚,没有抱怨,真实的活在每一个当下……
而以前的王宝山,缺乏的正是自信,一种无所畏惧的自信。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