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但是一个归国留学生却比传教士多一层悲壮的色彩:传教士可以带着无论多少遗憾离开中国而回归自己的本土。留学生则不然,他所“批判”的正是他所热爱的,因他的激烈批判而排拒他的,正是他想要归宿的本土——他本身毕竟不是“外国的”。
胡适晚年再申“宁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其实就是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的现代诠释。倘能宁愿不自由,又有何事不从心所欲呢,自然也就不会逾越什么规矩了。不论台湾的自由有多少,胡适是把它视为“自由中国”并作为归宿之地的。胡适一向是“不知老之将至”的,他还想对增进中国的自由做贡献。但不论台北当局还是胡适的朋友和追随者,都更希望胡适仅做一个偶像。别人拿他当偶像,他却还想干实事,故胡适虽与各方面都肯周旋,仍然是哪一边都不能十分讨好。他晚年的境遇,也只有以“宁愿不自由”的心境,过“也就自由了”的生活。
或可以说,胡适处于一个新旧中西杂陈的时代,他既因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开了风气,又因种种原因与时代疏离,他的理想大半都成梦想,这大约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如鲁迅所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33]希望与梦,相去不远。没有梦想,何来努力?
鲁迅是听过章太炎讲《说文》的,而《说文》对“道”的界定,即“所行也”。胡适历来主张一种“实验的精神”,他给“中国文艺复兴”下的定义,即“一种自觉的尝试”。[34]就像他在“尝试歌”中所说的:“有时试到千百回,始知前功尽抛弃。即使如此已无愧。”[35]毕竟,他已经实践了其所提倡的“实验的精神”,何况还留下那么多他人难望其项背的成功,以及一条可能通向希望的道路。
胡适说过:“今天人类的现状是我们先人的智慧和愚昧所造成的。但是后人怎样来评判我们,那就要看我们尽了自己的本分之后,人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了。”余英时师在引用了胡适这段话后说:“胡适毫无疑问地已尽了他的本分。无论我们怎样评判他,今天中国学术与思想的现状是和他的一生工作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希望中国未来的学术与思想变成什么样子,那就要看我们究竟决定怎样尽我们的本分了。”[36]
余先生虽然只说了学术与思想,但他的话完全可以推而广之。谨以此与读者诸君共勉。
* * *
[1] 两人的演说都收入《少年中国学会会务报告》第1期,1919年3月1日,出版地未标出,大约是北京。
[2] 两次翻译分别见胡适日记,1917年2月8日、1921年4月30日。本书所用胡适日记为亚东图书馆1939年版《藏晖室札记》4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胡适的日记》上下册,和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版《胡适的日记(手稿本)》18册,以下简作胡适日记,加年月日。
[3] 胡适的《非留学篇》刊于1914年的《留美学生季报》第3期,原报难觅,本书所用,是王汎森先生所赠之手抄本,特此致谢。《非留学篇》现已收入周质平主编的《胡适早年文存》,第349—377页。
[4] 胡适日记,1915年3月22日。
[5] 胡适:《说儒》,《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上),商务印书馆,1935,第57、54页。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