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1/1)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这首诗,主要还是表现昭君的怨思。起句写山水逶迤,钟灵毓秀,以天生丽质,遭人事摧残,能不怨恨?一去紫台(汉宫),是怨恨的迸发;独留青冢,是怨恨的归宿;画图识面,是生前失意的怨恨;魂魄空归,是死后无依的怨恨;而琵琶声声,诉说衷情,又将这种怨恨,永远流传下去。这首诗不以新奇取胜,但辞气浩然,韵致高远,以苍凉激楚之声,包举昭君一生怨恨,并通过吟咏昭君的哀怨,为高才不遇寄慨,寓其身世流离之恨,“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杜诗镜铨》引李子德语)。沈德潜称为历代咏昭君诗的绝唱。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毛延寿看作是昭君悲剧的制造者。毛延寿固然有罪,但若将责任全部推到他的身上,未免有些冤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年枉杀毛延寿”(《明妃曲》)。王安石首先为他翻案,认为昭君的风神体态,绝非画笔所能表现。清人刘献廷的诗,则将责任直接追究到汉元帝的身上:“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王昭君》)汉元帝轻德好色,己不足道,又将选取美女的权力,轻付于人,致使宫中第一丽人嫁给匈奴单于为妃,其昏庸无能,一至于此,无怪连欧阳修这样的长者,也要挖苦他:“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再和〈明妃曲〉》)明初诗人高启吟咏此事,含意更为深刻:“妾语还凭归使传,妾身没虏不须怜。愿君莫杀毛延寿,留画商岩梦里贤。”(《王昭君》)像毛延寿那样的画工,本来只是“主人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的小人物,其行为全都由帝王来支配。如果汉元帝能像商王、武丁那样,不画美人画贤人,不求美人求贤人;像汉明帝、唐太宗那样,为功臣画像,以激励士气;那么,又怎么会需要以昭君的美貌,作为一种政治礼品,来换取匈奴的欢心、换取国家的安宁?又怎么会有昭君出塞的事发生?

诸葛恨

诸葛恨

好作政治家,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大特色。在不少文学家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前代政治家作为崇拜的对象。李白钦佩谢安,苏轼推重陆贽,杜甫则尊崇诸葛亮。入蜀之后,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篇尤多。清代姚鼐编《今体诗钞》,只收录杜甫《咏怀古迹》前四首,而偏偏把最后吟咏武侯庙那一首遗弃了。吴闿生批评这种做法:“譬之栋梁连云而阙其正殿,万山磅礴而失其主峰”;认为“公生平意量,初不屑屑以文士自甘,常有经营六合之慨,每咏武侯辄枨触不能自已,此其素志然也。前幅尤壮伟非常,淋漓独绝,全篇精神所注在此,故以为结束”(《唐宋诗举要》引)。

东汉末年,沧海横流,天下大乱。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在今湖北襄阳县西),躬耕田野,不求闻达;但心怀天下,抱负不凡,常以春秋战国间的名相良将管仲、乐毅自比。刘备闻知诸葛亮英才挺出,不同寻常,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请教审时度势的大计。诸葛亮分析形势,运筹决策,定王业于胸中,视天下若掌上。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以后诸葛亮屡出奇计,帮助刘备建业蜀中,三分天下。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三尺遗孤,治理一国政事,外结东吴,北伐强魏,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志吞中原,威震南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这两句诗,沉挚悲壮,以极其简洁的言词,概括了诸葛亮的匡时雄略和报国深衷。

为诸葛亮作传的陈寿,首先对诸葛亮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评价。陈寿赞扬诸葛亮的政事,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同时认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能安抚一国,但不能决胜战场。后人也有人不同意陈寿的看法,西晋张辅赞美诸葛亮“文以宁内,武以折冲,然后布其恩泽于中国之民,其行军也,路不拾遗,毫毛不犯,勋业垂济而陨……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名士优劣论》)!这也是多数人的看法,唯有北魏崔浩认为诸葛亮只“可以赵佗为偶,而以为萧、曹亚匹,不亦过乎”(《典论》)?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在此,杜甫伸张辅之说,认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足以和商、周的开国名臣伊尹、吕尚媲美;运筹帷幄,从容镇定,使汉初功臣萧何、曹参为之失色。清代方东树认为“伯仲”二句,言简而尽,胜读一篇史论。南宋刘克庄认为:“卧龙公没已千载,而有志于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如云‘万古云霄一羽毛’,如济之伊吕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考亭(朱熹)、南轩(张栻)近世大儒不能发也。”(《诗话新集》)说杜甫首先提出这种看法,不符事实,但是如果说,前人对诸葛亮的赞美,以杜甫为最真切、最热烈,并且自杜甫以后,诸葛亮功盖一世,才空千古,便成为定论,这还是对的。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罗隐《筹笔驿》)。虽然诸葛亮有志、有德、有才,但唯独没有运。诸葛亮深知敌强我弱,时势难为,只是在“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尽力而为。但人只能谋事,却不能必保成事。“运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咏怀古迹》)。一个“终”字,将天意、人事,全都包含在里面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时运不济,壮志难酬,这不仅是诸葛亮的遗恨,也是古往今来多少失志英雄共同的怅恨。唐顺宗即位后,王叔文等人反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进行改革。宦官俱文珍等趁顺宗病重,逼其退位,拥立宪宗,改革未满五月即失败。当俱文珍等拥立广陵王(即宪宗)为太子时,王叔文心知有变,“独有忧色,而不敢言其事,但吟杜甫题诸葛亮祠堂诗末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歔欷泣下。”(《旧唐书?王叔文传》)北宋末年,金兵攻破东京(开封),掳徽宗、钦宗而去,北宋灭亡。高宗即位,南迁扬州,宗泽前后上表二十余次,劝高宗还都北上,均为奸臣黄潜善等人所阻,忧愤成疾,背发毒疮。诸将前去问安,宗泽说:我因二帝蒙尘,积愤至此,你们若能杀敌,则我虽死无恨。“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呼‘过河’者三而薨”(《宋史?宗泽传》)。故金圣叹读《蜀相》,喟然兴叹:“嗟呼!后世英雄,有其计与心而不获见诸事者,可胜道哉!在昔日为英雄之计,英雄之心,在今日皆为英雄泪矣。”(《杜诗解》)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