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32]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影印版。

[33] 范沛潍:《清末癸卯科》,《紫禁城》1989年第2期,第29页;《清末癸卯甲辰科会试述论》,《历史档案》1993年第3期,第105~110页。

[34] 罗志田:《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新竹《清华学报》新25卷第4期,1995年12月;《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第191~241页。

[35] 参见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第四章“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直接引文在第5、217页。

[36] 徐佳贵:《废科举、兴学堂与晚清地方士子》,《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4期。

[37] Benjamin Elman,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 in Late I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608.

[38] 杨齐福:《洋务运动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科举制度改革》,《史学集刊》2006年第2期。

[39]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第130~140页。

[40] 关晓红:《科举停废与清末政情》,《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议修京师贡院与科举制的终结》,《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4期。

[41] 刘海峰:《外来势力与科举革废》,《学术月刊》2005年第11期。

[42] 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以刘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晚清议改科举新探》,《史学月刊》2007年第10期。

[43]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三联书店,2009,第398~492页;《张之洞与陈宝箴及湖南维新运动》,《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3期,第279~290页。

[44] 章清:《“策问“中的“历史“——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一个侧面》,《复旦学报》2005年第5期;孙青:《引渡“新知“的特殊津梁——清末射策新学选本初探》,《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5期。

[45] 刘龙心:《从科举到学堂:策论与晚清的知识转型(1901~190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8期,2007年12月,第105~139页。

[46]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1833~1898)》,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99),2014,第241~296页。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