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1/1)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北齐授田,不听卖易。(《通典》二)唐则在相当范围内可以卖买帖赁,如徙乡及贫无以葬者得卖永业田,充宅及碾硙、邸店者得卖口分田,自狭乡乐迁宽乡者并许卖之,若赐田,若五品以上及勋官之永业地,亦并听卖。其他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已卖者不复授。(《唐律》及《新书》五一)凡此措施,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所促成,一方面亦以照顾贫困。然日久弊生,豪强乘机兼并,故永徽中、开元廿三、天宝十一均申买卖典贴口分、永业之禁。(《新书》五一及《元龟》四九五)

森谷论均田制所由废,谓耕作者自身在宽乡中,已取得渐次蓄积之机会,王侯官吏[240]亦可依其实力,侵占垦地,横夺生产增进之果实;换言之,即造成大地主之可能性。又人口增加,促进宽乡之开垦,农业社会生产力渐次向上,其结果使官僚、土豪、商业、高利贷资本能够发展,官吏豪富遂成为破坏统制之人,兼并私田,横敛租赋矣。(同前引书一八四—一八六页)万国鼎亦举出原因四项:(1)人口增殖,土地有限,供不应求。(2)均田以籍为本,官怠造籍,不可复凭。(3)贵族永业田多,以有尽之田,给无穷之官。(4)经济演变,渐集中少数人之手[241]。按天宝十四载制,诸郡逃户有田宅产业妄被破除,并缘欠负租庸先已亲邻买卖,如归复者宜并却还,纵已代出租税,不在征赔之限(《会要》八五),无疑是想阻止兼并;然大防已溃,势如燎原,杜佑所以谓“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也。(《通典》二)

隋、唐时究有垦辟田若干,亦应在吾人研究之列。据《通典》二云:“开皇九年任垦田千九百四十万四千二百六十七顷,隋开皇中,户总八百九十万[242]七千五百三十六;按定垦之数,每户合垦田二顷余也“;又云:“至大业中,天下垦田五千五百八十五万四千四十顷,按其时有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则每户合得垦田五顷余,恐本史非实。“按大业二年户亦八百九十余万,(《通典》七)则开皇中之户数,似在平陈之后,但开皇九年之垦田数,比大业五年数(据《隋书》二九)相差太远,显未加入平陈之所得。《通典》更犯一种严重错误,即彼列举开皇中及大业中两次户数同为八、九〇七、五三六,处经济繁荣时代,断无相隔十余廿年而数毫不变之理,事实上亦不会如此恰合。今依《隋书》二九所记,八、九〇七、五四六(与《通典》之数只差十户)实大业五年之户数(见前《隋史》一八节),由此观之,《通典》盖误用大业户数充作开皇户数,其第一项比算(二顷余)应属无效。其次,北齐庶人所蓄奴婢,亦得有六十人受田,今即使折半计算(三十人),则每户得田五顷余,每奴所受仍不及廿亩;尤须注意者,当日北方地狭人稠,南方地广人稀,用平均法来计算,多见其与现实不尽适合,故杜佑第二项之比算,尚难论定[243]。

再从唐代观之,开元廿八年应受田一千四百四十余万顷,(《旧书》三八)又《通典》三云:“天宝中应受田一千四百三十万(顷),……按十四年有户八百九十万余,计定垦之数,每户合一顷六十余亩。“依杜佑解释,则所谓“应受田“即定垦之数,比大业五年几短四分之三,殊可惊异;杜佑疑隋史非实,固非无因,但唐代垦田之数,匿报者亦必极多,户既可逃,安见田不可匿?

第三十八节 租庸调及杂征徭

唐给民以田,所以责偿者约言之有四项: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庸(即役),四曰杂徭。租庸调之法,开始宣布于武德二年,再申明于武德七年,犹《孟子》所云有粟米之征,有布缕之征,有力役之征也。

首先须知户有课或不课之别。唐制,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缌麻以上亲;内命妇一品以上、亲郡王及[244]五品以上祖父兄弟;职事勋官三品以上、有封者若县男、父子;国子、太学、四门学生、俊士、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同籍者(即同一户籍)皆免课役。凡主户内有课口者为课户,若老及男废疾笃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视九品以上官不课。据《旧唐书》九,天宝十三载课户五、三〇一、〇四四,不课户三、八八六、五〇四[245],又课口七、六六二、八〇〇,不课口四五、二一八、四八〇[246];据《通典》七,天宝十四载课户五、三四九、二八〇,不课户三、五六五、五〇一[247],又课口八、二〇八、三二一,不课口四四、七〇〇、九八八[248];合两年数目观之,不课户约占总户数百分之四十至四十一,不课口计占总口数百分之八十四或八十五已上,其隐匿逃避者犹不在内。简单言之,即以一户担负两户之课,其不均孰甚。

(一)租 北齐一床(合夫妇言),垦租二石。北周一床,粟五斛,丁者半之。隋制,丁男一床,租粟三石。唐女不授田,凡课户,每丁纳租粟二石[249]。

(二)调 调之名称,最少可上溯至东汉末叶[250]。约建安四年,豫章已有租布(《三国志》四九《太史慈传》[251]),同时豫州又户调绵绢。(《三国志》二三《赵俨传》)九年,曹操克袁绍,令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同上一注引《魏书》)晋平吴后,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之一;夷人输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晋书》二六)南朝户调有取钱者[252]。北周一床,绢一匹,绵八两,非桑土一床,布一匹、麻十斤,均丁者半之。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