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自致赵清阁信有一封遗失后,一直耿耿于怀,便改托人带口信了。

每至岁末,是她播种情感收获友谊的时节。

每年圣诞新年,“她均要紧张一阵或数阵“,往世界各地寄贺卡,90岁后把卖贺卡的小贩请到家中,挑拣图案吉祥又便宜的。

据日记载,某次不寄不寄一下还“弄了“120张,还有遗漏,“待补寄“。后来算算小账,寄贺卡不合算,“今日得几贺卡,若回一卡则费四五元,卡费亦三四元,此如以航笺(片)代替,反而可大述寒温也。“她的信友遍布世界,台湾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王雪艇;胡适、梁实秋、林语堂、谢冰莹、陈源、凌叔华、林海音;大陆的冰心、杨绛、赵清阁等等。

最令人捧腹的是,1991年台湾邮费增资,她试以少写信来对抗邮局增资:“邮局增资后,即少写一、二封,乃市民消极抵抗也。

信少,邮局收入亦少,则增资实为失策,或不久之将来又将减资,则我辈胜利矣。“()苏雪林写信的热情,笔者深有体会。

我藏有她致我的7封信,都是她年届百龄时写的。

用的是薄型大白纸,密密麻麻,有一通连落款都叠印得看不清。

有一封3000余字,“今晨写信与张昌华,数日以来(七天,笔者注)共写了六页,原子笔不好,写得不成样子,惟唐德刚又在大陆毁谤胡适博士,仍坚主胡在民国六年哥大所得为待赠博士,十年后乃得此一学位,大陆人多信,我于致张昌华信中,不得不为一辩,希望犹大之吻能在大陆出版。“(,此信系接我寄她的江苏文艺出版社的《胡适自传》后所写,笔者)她致我的最后一封信,即写在巴掌大的绿色餐巾纸上。

笔者揣摩,苏雪林喜欢写信,特别是她衰年耳全聋,不能接听电话,与人面对面交流都须靠笔谈,太孤独、寂寞。

自其姐苏淑孟去世后,她一人独居,终日面壁无语。

她想用信与友人交流,了解外面的世界,或叙旧以慰心怀吧。

至于她千方百计为邮资费心,倒不全因穷,而是自幼养成的俭朴之习。

如果我们了解她晚年力拒官方的资助,早年在艰苦的抗战岁月,把自己的嫁妆、积蓄、首饰兑换成52两黄金,托《大公报》社长胡政之捐给国家“小助抗战“(石楠《另类才女苏雪林》,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我们就不会笑话她的“啬“了。

市井一俗人苏雪林,一个从偏僻乡野里走出的村姑,自勉、自强而自立,印证了天道酬勤的箴言。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