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1962年龙云去世时,潘光旦不避嫌,不忘旧谊,与罗隆基一道去北京医院太平间为他送行。

讲孝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潘光旦事母至孝。

他14岁丧父,是在母亲沈恩佩的精心抚育下成长的。

母亲是位知书达理、性格坚强、处事通达的女性。

她对子女管教甚严,两个儿子都毕业于清华。

儿时潘光旦与玩伴争吵打架,她总是先找儿子“算账“,还要加点轻微的体罚。

她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战乱时从乡下逃到上海,她舍弃家中好多物件,却带了四担子书。

晚年体衰,无事,用木制小梭为儿子织花纹各异的彩色带子,系在儿子的竹制书签上。

潘光旦铭于五内,有诗云:“忍看慈母手中线,翻作残编夹上棉。“母亲去世时,潘光旦极为哀恸,在小阁楼上独处3天,不下楼吃饭。

薪火相传。

潘光旦家教有方,他言传身教,把“礼让“的美德和读书的种子播撒在女儿们的心田。

昆明岁月,乡居简陋,晚上备课或写作点油灯,他自制一个八片玻璃条灯罩防夜风,挑灯夜战。

在那艰苦岁月,还要求孩子们每日练大楷小楷各一篇。

还为大女儿乃定制一只“乃习字“墨盒。

曾给四女儿乃谷习字作批语:“十二月三日,潘乃谷小字总是写得太硬,固然用五紫羊毫是原因之一,但不会运用笔锋,总是至要原因。

第54节:潘光旦的人文情怀(4)

阿爹。“还规定孩子们要背《论语》,读中外名著,纠正英语发音。

给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注重德育,吃东西时不准挑食,不许讲话;对人要有礼貌;在昆明的收割时节,孩子们在田间玩耍,偶在田野里拾点遗下的稻穗,潘光旦立即制止,他说那是社会留给孤寡老人的唯一东西,别人不可去拿。

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心。

一副严父慈母的胸怀。

抗美援朝,乃和入伍,他还代表家长到学校讲话。

我们平时从照片上看到的潘光旦,是穿一件皮夹克、戴一副深度眼镜,嘴衔一只大烟斗,拄着双拐的形象。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