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高的境界。“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事天底’“(同上)。处此境界中之

人,已完全地觉解到宇宙的存在并自认为宇宙之一员,自认是“天民“,因而他的

行为皆符合宇宙“大全“之利益。他与宇宙“大全“相融无间,因而能超成败、超

顺道、超生死,最终达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圣人境界。

在冯氏以上的境界说中,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中的人即是现实生活中的一

般大众,这两个境界是人不求而自达的;而生活在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中的人分别

就是贤人和圣人。圣贤是人所应当努力成为的人,而这两种境界也正是作为人应该

不懈追求而努力达到的境界。因此,对于人生的努力来说,只有后两种境界才有意

义和价值。冯氏认为,人的努力与追求无需外在的行动,只需不断加深自我“觉解“

的程度,直至达到最高程度的“党解“,实现“成圣“的终极目的。而帮助人提高

“觉解“的程度,正是冯氏建构哲学形上学的最高目的和意义。由此看来,冯氏的

“新理学“虽从最不着实际、抛开任何现实具体内容的形式的、逻辑的观念开始,

但最终的目的却仍然落在“使人成为圣人“这一非常具体、实际的结论上,这便是

“新理学“的旨趣之所在。

冯友兰是继梁漱溟、熊十力之后“新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代表,他的“新

理学“是中国三四十年代有相当影响的哲学思想体系。“新理学“的建立,标志着

新儒家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成熟的阶段,新理学不袭今,不仿古,而是力求在继

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致力于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博采众家、自成体系。

从而在现代中国哲学界独树一帜。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新理学突破了梁漱溟等早

期新儒家学者将中西文化对立起来的偏狭观念,而以一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精神,

寻求中西文化之共同点,并以此为基础,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

包融性和开放性;其次,冯氏鉴于中国传统哲学中重总体概括、轻逻辑论证,重直

觉体悟、轻理性思维的缺陷,试图引进现代西方哲学界较为流行的“逻辑分析“方

法,以改造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开辟了一条研究哲学的新路,这对促进中国

逻辑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杨全昌 撰)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