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 Page 11-----------------------
杨杏佛的遗体大殓仪式。此后,他经常受到特务的盯梢。当时他每天上下班 要4次往返通过法国公园,尤其在晚上,比较荒凉。朋友们认为这样危险太 大,劝韬奋暂时离开中国。7月中旬,他出国考察,开始了历时两年流亡生 涯。5个月后, 《生活》周刊被查封。 1933年8月7日,韬奋到达他球环考察的第一站意大利。10天后到瑞士, 再到巴黎。9月3日抵达伦敦。他在伦敦住了4个月,于 1934年2月回到巴 黎,然后经比利时、荷兰到柏林。4月18日,他又回到伦敦。7月14日,他 乘船去苏联参观访问两个月,于9月27日第三次回到伦敦。1935年5月11 日去美国,因为“《新生》事件“的发生于8月提前回国。 在两年的流亡生活中,韬奋实地考察了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 的苏联。特别是在伦敦,他除了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听课外,他还花了 很多时间在著名的伦敦博物馆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攻读马列著作和其他进步 书刊。后来他把这些读书笔记整理编译成 《读书偶译》出版。 在忙碌的旅途中,韬奋仍不忘拿起笔去记录各国的见闻,探索救国救民 的真理。他以通讯方式写了大量文章在国内发表,这就是后来出版的三集《萍 踪寄语》。第一集主要写英国,第二集主要写德国,第三集全部写苏联,共 约37万字。这些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旅途的所见所闻进行了深刻分 析,加上他的文笔优美生动,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些作品教育了成千上 万的中国青年,使他们了解了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出路。当然,韬奋自 己也因此开拓了视野,坚定了斗志。 在异国他乡的韬奋,仍旧摆脱不了国民党政府的干扰迫害。就在他离开 上海后不久,国民党特务在社会上造谣,胡说韬奋的出国费用是从援助马占 山的制服款中 “克扣“而来的。为了粉碎这种卑鄙的污蔑, 《生活》周刊社 把清点捐款的会计证明书和马占山的亲笔收据登报公布。 1934年8月,因为国民党特务的盯梢,韬奋错过了一次会见高尔基的机 会。当时苏联正在召开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韬奋恰好在莫斯科参观,并带 上了给高尔基的一件礼物。8月5日,在一所学校的花园里,韬奋和旅居苏 联的中共党员萧三坐在长椅上刚说了几句话,就见一个中国人凑到跟前,装 模作样的向萧三 “请教“。韬奋认识此人,知道他是国民党特务。这个特务 在他俩旁边站了一会儿,才悄悄走开。韬奋趁机赶忙对萧三说: “我很快就 回国去……在这里说话,都有些不方便呢。“他边说边指着那个走不很远的 特务。萧三当即会意,只是觉得韬奋不能参加全苏作家代表会非常遗憾。韬 奋同样感到十分可惜。他从包里拿出一部厚厚的 《革命文豪高尔基》交给萧 三说:请将我编的这本书转交给高尔基先生。“萧三接过一看,上面已经用 英、中文题好了 “敬赠高尔基先生——邹韬奋“。萧三非常高兴,认为在这 个时候,中国文化界的优秀代表给高尔基献上这样珍贵的礼物,是最合适不 过的了。这时候,那个盯梢的特务又走来了,他们只好握手而别。 韬奋后来去伦敦、美国游历。他在美国考察期间,国内发生了“《新生》 事件“。原来,在韬奋出国约半年, 《生活》周刊被封约两个月后,由杜重 远、艾寒松主编的 《新生》出版了。《新生》周刊继承和发扬了《生活》周 刊的光荣传统,坚决主张抗日救国,反对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1935年5 月4日,《新生》周刊发表艾寒松用“易水“笔名写的《闲话皇帝》一文。 第二天,上海日文报纸以头条新闻宣称 《新生》周刊“侮辱天皇“。接着, 日本浪人还在上海街头游行闹事。日本侵略者以“妨碍邦交“为借口,要求
----------------------- Page 12-----------------------
国民党政府查办。国民党政府竟然不顾自己的有关机构审查过 《闲话皇帝》 的事实,迫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淫威,竟然将《新生》主编杜重远判处14个月 的徒刑,并勒令《新生》停刊。这还不够,国民党政府还特别颁布了所谓《敦 睦邦交令》,以讨好日方。这就是轰动一时的 “《新生》事件“。 7月11日,韬奋在《芝加哥论坛报》上看到详细描述“《新生》事件“ 的发生及杜先生含冤入狱的报道, “初则为之惊愕,继则为之神伤,珠泪夺 眶而出,恨不能立生双翼飞至狱中,抱着杜先生向他极力安慰一番“。他立 即跑到电报局去打了一个电报慰问狱中的杜重远,并决定马上回国。 8月27日,韬奋乘船回到上海。“一到码头别的事都来不及闻问,第一 件事即将行李交与家人之外,火速乘一辆汽车奔往杜先生狱中去见他。刚踏 进他的门槛,已不胜其悲感,两行热泪往下直滚,话在喉里都不大说得出来!“ 然后,他又跑到生活书店,和阔别两年多的同事欢聚。从此,他以崭新的战 斗姿态和更加旺盛的热情,积极投入争取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的伟大斗争。 四、 《大众生活》 1935年11月16日,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这实际上是恢 复先后被国民党政府查封的 《生活》和《新生》,重新擎起抗日救亡的旗帜。 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发表了 “八一宣言“和关于华北问题的宣言。 《大众 生活》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鲜明地提出 “团结抗日,民主自由“的 主张,有力地推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韬奋在发刊词中郑重宣布 《大众 生活》的三大目标为: “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 的克服“。这标志着韬奋已经同资产阶级思想彻底决裂,确立了共产主义世 界观。 鉴于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被查封,一位读者来信劝他在文字上要“慎 重“,希望 《大众生活》不要“中途夭折“。韬奋一方面感谢这位读者的好 意,另一方面坦率地表明了自己坚定的立场:“我们也和先生一样地希望着, 不过当然还要以不投降黑暗势力为条件,因为无条件的生存,同流合污,助 桀为恶的生存,虽生犹死,乃至不如死。“《大众生活》第1卷第4期在《大 众信箱》专栏中表示,要 “在民族解放大众解放的大目标之下,努力于‘一 部分’和 ‘一种’的工作“,“前赴后继地向前迈进,决心干到底,一息尚 存,决不罢休。“ 韬奋在主办 《大众生活》时,力求发扬《生活》的优点,克服其缺点, 从内容到形式都做了许多改进。因此, 《大众生活》的观点更加鲜明正确, 编排更加生动活泼,文字更加通俗易懂,深受读者欢迎。他们平均每天收到 读者来信100封左右。曾有1个月收到来信1万多封。韬奋是怎样处理这些 信件的呢?他说: “我每天差不多要用全个半天来看信,““有五六个同事 全天为着信件事帮我的忙,还有时来不及。“对此,他一点也不觉得麻烦, 反而说 “这是一件极有兴味的工作“,要“用全付精神答复“。编辑部做了 一个卡片箱,专门收藏广大读者的通讯处。韬奋曾描绘过他这段紧张的工作 历程: “我的工作,我的经历,我的思想,我的感触好像正在紧接着开演的 电影,紧张得我透不过气来!“但是,令韬奋和同事们感到快慰的是杂志一 开始就销了15万份。 12月9日,在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这场伟大的抗日救亡 运动,是在华北危在旦夕的时候,北平的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 动的。消息传到上海,韬奋和 《大众生活》立即给以热烈的声援。从第1卷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