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不能不动色相争,此外少有违言,即可置之不问。??总宜处处多留余地, 以延无穷之祐。”①但是,李鸿章却深知问题的严重性,决意不顾“合诟忍尤”

的师训,以攻为守。他致函友人说:

自殷兆镛奏稿发钞,知者咸为不平,不知者藉以吓制, 而吴人或因此造 谣抗闹,鄙人别无他计,做一日官,带一日兵,即办一日厘捐,与其病农,

不如病商,况非真病也。如有旨离任督剿,必请责成后来者为办厘饷,否则 必另拨有著之饷,否则弃军撤官可也。②

李鸿章首先安定僚属,说“我辈所争在是非不在利害,在理不在势”, 其咎与怨皆鸿章一人任之,惟赖诸公随时确查弊端,就近整顿,以匡不逮。

随即复奏辩驳,指责王宪成“不识时务”,殷兆镛“意存倾陷”,声称“殷 兆镛以苏属巨绅,为贵近之臣,不以国家大局为念,乃倡为浮议,肆口诋诬,

上以眩惑朝廷之听,下以鼓动愚民之气,远近传播,使有藉口,以遂其背公 藐法之私。臣因不能不寒心,以后官斯土者,更无所措手。”③李鸿章所以敢

于抗疏辩护,是因为他自信前此有功于清廷,并看准清廷有赖于自己筹划剿 捻的调兵、集饷事宜。他抓住时机,全力反击,“聊表心迹, 以观上意之从

① 《曾文正公书札》,卷 25,第 37 页。

② 《李鸿章致潘鼎新书札》,第 33 页。

① 曾国藩:《复李宫保》,《曾文正公书札》,卷 24,第 39 页。

② 李鸿章:《复陈子奉观察》,《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 6,第 27 页。

③ 李鸿章:《复奏殷兆镛等条陈江苏厘捐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 9,第 5 页。

违为进退耳。”①清廷从维护自身统治的大局出发,对于李鸿章及其淮军,既 想操纵之以为己用,又要抑制之以防不测,因而敷衍了此公案,虽然诏责殷、

王等假公济私,要誉乡党, 但又以宏开言路为由,对殷、王等免于严谴。这 种结局,李鸿章竟然以为“怨谤”“已蒙昭雪”,说诏旨“以厘卡断不可裁,

殷王腾谤非是公明正大,令人感激涕零”②。

李鸿章以江督身份驻节的南京,原为六代繁华的江南名城。湘军攻占南 京后,秉承曾国荃意旨,对所谓“从贼者杀无赦”,“见人即杀,见屋即烧,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