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张侵略势力。李鸿章虽然在籍守制,但仍关注朝鲜政局。他断言朝鲜军民围 使馆杀伤数人、阻挠公使各节;都是违和约,背公法的;给予日本以“口实”,

日本出兵朝鲜“虽似恫喝,实有兴师问罪之意”。他象张树声一样,站在反 对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的朝鲜人民的对立面,企图以朝鲜起义者的头颅来维

护受清廷册封的朝鲜国王的统治,防止日本乘机发动侵略战争。清廷深感局 势严重,急令李鸿章迅速返津商定朝鲜内乱。8 月 25 日李鸿章自合肥启程, 于 9

月 5 日抵达天津。在此期间,吴长庆等诱执李昰应解送天津,并逮捕、 杀害所谓“乱党”多人。日本胁迫朝鲜签订了《济物浦条约》。李鸿章抵津

后,认为“朝鲜事大致就绪”,于是便着手处理善后事宜。

李鸿章认为吴长庆等诱执李昰应、捕治“乱党”,“深合机宜”,日、 朝《济物浦条约》“尚属无甚流弊”,只是赔款偏多,然而中国“未便从旁

代为翻案”。他为朝鲜“国势粗定”和日、朝之间“暂弭衅端”而称快。他 主张日军未撤之先,吴长庆所部庆军 6 营应暂留朝鲜弹压坐镇。他断定朝鲜

壬午兵变“发于乱军,而成于昰应”,主张将李昰应幽禁于保定,永远不准 返回本国,“以弭该国祸乱之端”①。清廷批准了李鸿章的建议。

壬午兵变和《济物浦条约》,在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某些清流派健将, 力主以兵威慑服日本和加紧控制朝鲜,因而在清朝统治阶层中爆发了一场关

于对日、朝政策的论争。

1882 年 9—10 月间,邓承修、张佩纶相继上疏,建议乘镇压壬午兵变胜 利之机,对日采取攻势政策。李鸿章遵旨议复,提出自己意见。李鸿章和邓

承修、张佩纶在对日本的认识和所应采取的政策上,存在着相似之处和根本 性的分歧。他们都预见到日本侵略着将成为中国的“巨患”,试图谋求驭外

固圉之道;不同的是对于中日力量对比的估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日政策的 差异。邓承修和张佩纶断言中国比日本既富且强,小小的扶桑三岛不堪一击,

因而主张以兵威慑服日本,或“示将东渡”,或乘机东征。李鸿章则不然, 他并不相信中国实力超过日本,深感跨海远征难操胜券,因而主张充实海军, 力图自强。

就在争论对日政策的前后,清朝统治层也探讨了对朝政策问题。

1882 年张謇写出了《朝鲜善后六策》。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