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1/1)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后来回到上海,形势似乎有些缓和,巴金、王西彦、魏金枝等似乎都得到“宽大”的处理,可以允许与革命群众一起参加学习了;工宣队员看到他们,也开始露出了笑脸。萧珊也因为身体不好,得到里委允许,可以不再每天一早上街打扫马路,而由巴金的妹妹代劳。但是也就在这个时期,社会上忽然又掀起一个“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高潮,巴金和萧珊不得不流着眼泪把刚从初中毕业的十七岁的儿子小棠,送到安徽省嘉山县农村插队落户。风雨飘摇的时代,从不幸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子女,饱尝了时代的艰辛,也看够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们和他们的父母共同承担了社会对他们不公平的待遇。当时巴金的女儿小林已在不久前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了,学校被既残忍又愚昧的造反派所控制和占领,毕业学生的去向谁也无法作主,年轻的毕业生都像失群的蚂蚁,到处乱碰。小林得到同学祝鸿生的照应,在患难中结成良伴。这使病中的萧珊,在巴金下乡和小棠务农的时期,总算有了半个依靠。

但是不久,巴金他们从“三秋”劳动回来后所受到的“宽大”待遇。又很快改变了。据说是工宣队准备先把他们几个人“解放”的打算,受到张春桥的批评,理由是:“上海作家协会没有一个好人,不存在解放人的问题!”于是第二年他们又被“下放”到松江去劳动,边劳动边“斗、批、改”。虽然,他们通过去年“三秋”劳动,对割稻打谷之类的农活已经比过去熟练,但这没有用,他们仍是“牛鬼”,造反派依然对他和他的难友们保持着敌对的眼光,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依然经常进行无理的挑剔、刁难,在他们的

名字上仍然打上红色的大××;巴金也依然是“黑老K”和“死敌”。这就使巴金逐渐意识到,所谓“在认真劳动中争取宽大处理”原来是一句假话。看来一批知识分子在封建统治压迫下天生成的奴隶命运已成定局。

偏在这时林彪的“一号通令”下来,说是形势紧张,全国进行战备,在乡下劳动的人,谁也不准回来,这样他们就又留在松江辰山。巴金只好写信给萧珊,打算在农村过冬。一到冬天,不像“三秋”那样忙碌了,于是又加紧“斗、批、改”。有的造反派为了立功,仍想在“牛鬼”身上找岔子,他们甚至在巴金一九三一年写的一篇题目叫《给一个中学青年》的文章中,发现了“腹地”两字,就硬说这是鼓动人们去苏区搞破坏。这篇文章曾收编在一九六一年出版的《巴金文集》第十一卷里。它的内容是:“九。一八”沈阳事变后,一个中学生写信问巴金:“怎么办?”巴金回答说:“第一,我们没有理由悲观;第二,年轻人还有读书的权利,倘使不得不离开学校,应该去的地方是中国的腹地,是人民中间。”原文这样说:“我们的工作是到民间去,到中国的腹地去,尤其是被洪水蹂躏了的十六省的农村。”这本来的用意是很清楚的,所谓“腹地”,就是内地,一九三七年出版的《辞海》也有这样的解释:“腹地,犹云内地。”但是造反派硬说那是指苏区,要巴金承认这篇文章旨在反共。虽然他几次辩解,都没有用,在班组会上受到围攻,有些人存心要诬陷巴金,有些人虽知道冤屈,但在这样的场合也不敢不随声附和造反派,因为怕自己受牵累;有的人则是为了表示自己“革命”,要与巴金斗争到底。

巴金被纠缠得头昏脑胀,但造反派仍不放过他。班组学习会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造反派就召开整个连队的批判会。会前,两个“革命左派”找他谈话,要他老实交代,承认反党,并对他进行威胁。巴金已经看透了这些人用美丽辞藻装饰起来的谎言和恶毒用心,他忽然感到恶心,终于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坚持“腹地”是“内地”的解释。批判会召开了,一个一个人的厉声“揭发”,一个一个人的厉声“批判”,使巴金感到十分气忿,也十分厌烦,然后又听一个人连声问他:“腹地是不是心腹之患的地区?”接着又有不少人连声追着催:“说,说,说!回答,回答,回答!”巴金忽然感到十分厌倦,他真想躺下来,离开这个烦嚣的令人无限厌倦的世界,他像驱赶一群鼓噪的麻雀,或者嗡嗡地叫着的苍蝇离开自己的身边一样,对他们说:“是,是,是!”对方又追着问:“你以前为什么不承认?”巴金迟疑了一下,然后回答说:“以前我害怕。”对方听了,非常得意:他们这些人似乎全都非常得意。因为巴金放弃了争论,他们打了胜仗。

但是真正胜利的,并不是那些不讲理的造反派。恰恰相反,巴金这次终于发觉原来这些人都在演戏,而不是在追求真理,也不是在为“正确路线”斗争,他们是在装模作样地骗人,他们都不过是一群骗子!真理并不属于他们!因而,他现在开始有了这样一个疑问:“我们的日子真会这样过下去吗?难道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真会让这些骗子们长期欺骗下去,长期横行不法下去吗?”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