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中日军队在朝鲜对峙,战争一触即发。7月12日,叶志超致电李鸿章请示是进还是退,并提出了上中下三个对策:上策为增加军队,准备同日本作战;中策为自动撤兵,下策为坐守绝地。同时,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采取叶志超的中策,撤后,行文各国公使并日廷,申前次同撤之约,如彼不依,秋初再图大举。但“亲政”不久的年轻皇帝光绪力图有所作为,不同意李鸿章的建议,决定采取叶志超的上策,援兵朝鲜同日本作战,并于7月14日下谕令:“现在事机紧迫,着李鸿章速为筹备,先派一军由陆路前往边境驻扎,以待出发。”

李鸿章奉旨后,十分犹豫,电请养病在家的刘铭传“督办朝鲜军务”,刘铭传托病不出。此时光绪帝对李鸿章的迟疑态度极为恼火,于7月16日又下了一道严谕:“责令李鸿章不可畏缩不出派,否则如果耽误战机,定治罪于他。”

李鸿章受到严斥,被迫无奈只好匆忙着手部署,分别由天津、旅顺、奉天等地抽调总兵卫汝贵、左宝贵、记名提督马玉昆、副都统丰升阿等军14000余人,取道辽东过鸭绿江进军朝鲜平壤,另由天津抽调仁军、北塘兵2000余人,取海道进援牙山,并派北洋舰队的济远、广乙、威远3舰护航。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护航的海军船只,并击沉运兵船高升号,不宣而战。28日夜,日本陆军又偷袭牙山清军,在成欢接仗,清军大败。8月1日,光绪皇帝正式颁布宣战上谕,甲午中日战争于是全面爆发。

消极防御失国土(1)

从甲午中日战争总体看,日本精心策划,采取战略进攻态度,相反地,清政府是被迫应战,事前缺乏充分准备,事后也没有制定合乎实际的战略计划,完全处于战略防御地位。这决定了清政府以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以及北洋海军逐步走向全军覆没的结果。

制定、实施“保船制敌”方针直接导致了平壤战役的大败。早在中日宣战之前,日本战时大本营就已经制定好入侵中国的战略方针:以主力在渤海湾登陆,于直隶平原同清军主力决战,夺取北京。而在清军方面,事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方针,直到正式宣战,清政府才在宣战诏书中,提出一个海守陆攻的战略方针:“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继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着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根据这一方针,清政府决定再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入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内的海口,北洋舰队即游弋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策应入朝清军,并确保京都门户的安全。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