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1/1)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这时清议派核心人物李鸿藻实际左右着总署,他“竟欲东讨日本,西击法兰西”,他们根本看不到实际的情势,一味盲目要求排斥外国。这样,在八月的时候,广东沙面洋人聚居区里就发生了中国人焚烧洋人房屋的事件。而地方官也听之任之。朝廷派彭玉麟赴粤办理防务,他也不对此事进行追究。此外,彭玉麟对来访的外国人是概不接待。这样一来,20多天洋人都不敢来访。

近20年的和平局面眼看就要保不住了,李鸿章很担心,于是在十月十五日写信告知彭玉麟:“沙面毁洋房之案,尚未办结,各国纷纷猜疑,日有谣诼。目前必须镇压民心,勿令妄动,免致因风生火。”二十八日,又向总督报告,说现在中法还没有正式开战,而彭玉麟却已在广东发出告示煽动人民仇外情绪;而且禁止各国商船进口会引起国际公愤,故请求朝廷让彭取消告示,要不然就把他调离广东。三十日,朝廷批准了这个建议,下令彭玉麟不许张贴告示,不让他挑起仇外事端。

不败而败留怨言(4)

十一月十二日,法军海军中将孤拔指挥法国陆、海军由河内向越南北圻的山西省进攻。由于有越南官民做内应,法军于十七日拿下山西,驻守的黑旗军刘永福部退守兴化,中法战争正式爆发,清军溃不成军。于是,朝廷内部又爆发了一场主战和主和的大争论。主战派表示,当前的局势都由一味求和酿成,必须给法国以严厉的打击;主和派则表示,现在中国战败就说明了万万不能和法国开战,开战必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经验和事实。

李鸿章一贯主和,现在一下子变得强硬了。光绪十年(1884年)十二月十二日,李鸿章写信向翁同龢解释这次变化中的原委说:“越事之兴,尚冀迎刃而解,息事宁人。今则局势屡更,彼此皆骑虎难下。自不得不坚持,以待机会。然岑(毓英)、徐(延旭)皆非能了事者,仍在枢轴之相时操纵耳。若仅在越地鏖兵,利钝无甚关系,波及内地,则各省强弱不齐,民穷财匮,实大可虞……我公忧国如家,知必长虑却顾也。”在十五日给军机大臣李鸿藻的信中又说:“鸿章于事初不敢力主进取,实见得各省戒备,未尽精整,或至一发难收。今山西挫退,敌焰正张,我军已扎北宁。洵如遵旨,只有增军缮备,一意坚持,以待事机之转。”战事未开,自然要尽力争取和平,现在既然已经?诸武力,又吃了败仗,求和这条路已经彻底堵塞,那就只能加强战备了。很快他又请求朝廷派宋庆添募4营人马在营口驻防,派曹克忠选勤奋6营在烟台和威海一带驻防,以加强北洋的防务。

1884年二月,越南北宁、太原相继落入法军手中,驻越清军败回国内。朝廷震怒,下令将负责前敌指挥的广西巡抚徐延旭和云南巡抚唐炯革职查办,另调潘鼎新和张凯嵩分别署理。同时,清议派也借此大肆攻击主持中枢的军机大臣们。慈禧太后于是改用礼亲王世铎为首的新人,全部裁撤了原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也都改为庆亲王为首的人控制。这样一来,军机处和总署两处大权都为奕劻把持,而慈禧在幕后操纵奕劻,把一切大权都牢牢地握在手里。

二十六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佩纶被任命为总理衙门行走,奉旨前往天津和李鸿章就越南战事进行商讨,十二月初一日回京。李鸿章根据两人所议奏上了《妥筹边计折》和《妥筹前敌军事片》,认为虽然清军在越南吃了败仗,但是用不着立即将其调回,而应当向越南增兵,提高武器装备,在相持中寻找最佳战机。应由岑毓英统一指挥黄桂兰部和刘永福部、赵沃部,由天津拨给桂军10尊山炮,4500支后膛枪。末尾他表示了坚决抗击法军的决心,说国家养兵千日,现在正是用以解决国家危急的时候了。

1884年5月,李鸿章和福禄诺签订《李福协定》,规定:中国承认法国和越南订立的条约,法国不索赔款,中国同意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中国军队自北越撤回边境。条约签订之后,清朝大臣们纷纷反对,认为此条约过于辱国。李鸿章遭到主战派的联名奏劾,御史与翰林也联名上书弹劾。清政府不得已下令让左宗棠重新回到军机处。6月23日发生了“北黎事件”。法军向谅山前进,谅山清军表示没有接到撤防的命令而加以阻止。法军在北黎打死清军代表,炮击清军阵地,清军打退法军。法国政府故意用“北黎事件”向中国方面挑衅,诬蔑中国破坏《李福条约》,借以索要军费2亿5千万法郎,并派出军舰前往福建和基隆。

清政府内部慌乱不已,大臣们一时间都没了主意。左宗棠说中国不能总是示弱,不如拿赔款作为战费。李鸿章则还是主张议和。8月23日,法国舰队突袭福建水师,清政府不得已下了宣战书。10月,法军对台湾和北越发动进攻,中国又开始新一轮的议和。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