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1885年3月,清军在老将冯子材的带领下收复镇南关,使中国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于是,中国和法国于4月4日在巴黎签订《中法停战条件》。中国在胜利的情况下,竟在条约里作出妥协和让步,这让法国当局都感到十分惊讶。而前线清军将士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一个个忍不住仰天长叹。6月9日,李鸿章和法国代表签订《中法新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1.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并在条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

2.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3.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一在保胜以上,一在谅山以北,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

4.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

5.以后中国如修筑铁路,“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

《中法新约》是晚清政府有史以来在对外战争中唯一一个没有割地和赔款的条约。李鸿章采取的是见好就收的策略。在他看来,冯子材等在越北的局部性胜利没有改变敌强我弱的全局。中国海军刚刚建立,实力很薄弱,如果继续打下去,后果还是难免打输了就赔款的结局。此外,台湾一直被困,澎湖已被法军侵占,如果派军到台湾,法国必会增派军力封锁台湾,中国水师无法解救。当时,日本正着手侵略朝鲜。李鸿章认为朝鲜的地理位置比越南重要,应弃越南而保朝鲜。李鸿章把原定增援台湾的军舰调去保护朝鲜,以对付日本。如果一味地和法国作战,不仅胜负难料,日本人还会借机侵略朝鲜,那就更不妙了。

骂声一片被撤职

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被解除了担任长达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1895年8月,清政府命令他留京入阁办事。此后,李鸿章的权力虽然被削弱了,但他仍是清政府倚以同列强各国进行对外交涉的中心人物。

甲午战争之败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李鸿章遭到全国上下的强烈抨击和痛垢,一时间,骂声四起,不绝于耳。当朝理政的慈禧太后虽然深知他的苦衷,却无奈于各方舆论压力,只好让他从仕途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先后失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要职,只为他保留了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