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节(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就中国而言,还有更重要的政治和社会背景,这就是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争取建立现代民族独立国家的社会运动、政治运动和革命运动。为了反抗外敌侵略,建立一个现代国家,就要对人民进行思想动员,给他们简明、生动的叙述,我将其称为“新国家叙述“,张大力先生的“第二历史“展览中提到的三个内容:领袖、英雄、群众,恰是新国家叙述最重要的三个主题:

1.领袖,是引导人民的先知或“灯塔“,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都曾被塑造为“民族救星“;

2.英雄,是群众的楷模,是领袖意志的体现者和带领群众的楷模;

3.群众,是有待教育、感化的大众,而一经动员和革命理论的教育,就成为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基本力量。

为了教育、改造人民,政治家、革命家总要根据最新的政治变化,对自己的理论或叙述做出修改、完善和补充,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这甚至是常见的,文字的修改更是司空见惯。

这样的删改,包括文字的和图像的,在当时是光明正大的,大家都习以为常。胡乔木说过,领袖要给群众最好的精神食粮。在“文革“中,根据政治需要删改历史文献,是大家可接受的,被认为是正常的。反之,则是奇怪的。在“文革“中,如果有关文献保留了那些已被打倒的领导人的名字,还会遭到群众的指责。文字可以修改,历史歌曲的歌词也可以修改,1970年重新发表了30年代一组救亡歌曲供全国人民传唱,绝大多数的歌词已被修改,添加了歌颂毛和共产党的内容。至于图像则更被重视,因为对人民影响更大。

对毛的图像,一向要进行修改,张大力展览中的许多照片都说明了这个现象。

对鲁迅与他人的合照,也做某些技术方面的处理,不可以出现林语堂、伊罗生、李济等的形象。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冀朝铸担任周恩来翻译,外国记者把照片和录像传遍了全世界,但是《人民日报》登出来的照片,站在周恩来总理旁边的却是王海蓉。

中国的这种做法或传统是否受了苏联的影响?直接证据还没有,但心口相传、耳濡目染,则是肯定的。

1933年,苏共中央政治局分工,斯大林除了总负责,还分管文化宣传工作。斯大林不断修改十月革命后的历史,文字的、影像的,有关托洛茨基等的图像全删去。斯大林脸上有麻子,在照片上也都被隐去。斯大林要让历史—就是对过去的记叙—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他特别重视影像,通过电影《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宣誓》等,美化、突出自己。

斯大林的好学生,“大清洗“的直接领导者叶若夫,本来其貌不扬,但是在油画上,叶若夫被画得“魁梧英俊,两眼炯炯发光,神仙般的威严“(闻一:《苏维埃文化现象随笔》,137页)。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