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弘光使团陈洪范致吴三桂信。

陈洪范,时任左都督,弘光朝组成以左懋第为首的北京使团,陈洪范、马绍愉副之。此信系使团渡过淮河前,陈洪范写给吴三桂的,意在沟通。信中“清朝仗义助兵,复为先帝发丧成礼,莫非老亲台精忠感动也”一句,表明了明朝的官方态度。

弘光使团马绍愉致吴三桂信。

马绍愉,太仆寺少卿,弘光使团副使。此信除感戴清朝、称赞吴三桂与陈洪范信同,还提到要与满清“两家一家,同心杀灭逆贼,共享太平”。

古时,国家“主权”概念,既不强烈,也不精密。申包胥的行为,置诸今日,非落个乞求外国势力干涉本国内政的骂名,古人却目为忠义救国之举,垂范后代,流芳千古。这就是为何吴三桂洞开国门、导异国之军入境这样一幅图景,在我们和明人那里唤起的联想会大相径庭。我们所想到的,大概是《地道战》“鬼子进村”中胖翻译官一类形象,古人脑海浮现的却是昼夜哭于秦庭的申包胥。

假如只是多尔衮把吴三桂比附于申包胥,我们不妨嗤之以鼻,只当他巧舌如簧。问题在于,明朝人士持有完全相同的评价:吴三桂一武臣耳。至割父子之亲,甘狄之俗,反仇作援,辱身报主,卒挫狂锋,逐凶逆,此申包胥复楚之举也。[8]

申包胥典故,是中国话语,不是满清话语,多尔衮不过是鹦鹉学舌,他了解这种话语在中国的正面性和有效性。而他对中国思维的理解,颇中鹄的。关于吴三桂邀清兵击退李自成,明朝果然解读为申包胥第二,是救国的忠臣,而非叛国的逆臣。他这一形象的终结,将一直等到顺治后期率军进攻云贵等地,尤其是在缅甸亲手俘获永历皇帝朱由榔的那一刻。

甲申五月二十八日,弘光登基当月,明朝决定晋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劵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差官赍送。”[9]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