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这番话,真正触及政策导向层面,而非头痒挠头、脚疼揉脚。思考方向正确,头绪理得较顺。基点是“权通北好”,与满清暂缔联合;联合的目的,不仅是先解决李闯问题,也以此安定明朝防务,引满清西向,“然后徐图处置”;若不如此,在尚未准备好的当下与满清相争,是徒然引火烧身,非明智之选。这构想是否一厢情愿,还要看满清的态度。但它本身立论,应属情理帖然,明显可行。

凌建言未见采纳。原因首先显然是,主政者心思根本不在此,而诸镇武臣则大多无意于北进。其次,谈迁在《国榷》里提到:“清虏命李建泰招谕凌,授巡抚。阳受之,以闻。”[27]凌“或暂借臣便宜,权通北好”之言,似即指此事。朝廷是否就此对凌有所猜疑,亦未可知。当然,凌的忠诚毫无问题,后来清兵渡河,他于城破时自经殉国,相当壮烈。

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更加直接——此时,朝廷已就对清政策形成预案,在此情况下,凌的建议自然不再有考虑的必要。

关于明朝对清政策的出台,需要交代一下背景。

朱由崧登基,南都大局既定,有关北事,久无片言。朝中相持不下、往复争讼者,全在党别派系。持续瞩目、跟踪满清动态的,仅史可法一人。他受“定策首功”马士英排挤,在朱由崧即位第三天(五月十八日乙巳),即于御前陛辞,开府扬州,督师江北。置身前线,或许是他认识较为切实之故,但更重要的还是责任感。

六月初,满清开始有所动作,向山东派遣巡抚。史可法很快向朝廷报告,指出:“恢复大计,必先从山东始。”提出派巡按御史王燮可至山东。对此,《国榷》仅记“章下吏部”,没有下文。[28]六月末至七月初,满清异动频频,“清虏易我太庙主,奉高皇帝主于历代帝王庙”(将朱元璋牌位请出太庙),“清虏命李建泰招谕凌,授巡抚”,“清虏命固山额真同平西王吴三桂下山东”,“清虏下青州,东昌、临清皆降”。[29]史可法的应对,是支持山东的民间抵抗。他请朝廷对“山东倡义诸臣张凤翔等”予以委任。因为是空头支票,这次,朝廷不感到为难而爽快同意,“命次第擢用”。[30]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