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同时公告地方:

叛逆不可名,忠义不可矜,毋借锄逆报私怨,毋假勤王造祸乱。[80]

既明确“叛逆”应予追究,又指出“正义”不能用以违法,一切都该分清是非,纳入法度解决。他以理性和清明,阻止了乱局蔓延。

江南这场骚乱,不止是一时一地的激变事件。事实上,它传递了一种重要的历史信息,在中国伦理意识和文化心理演变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此前在中国,投降现象虽不正面,却似乎未至千夫所指、切齿憎恶。汉代大儒扬雄就有这种“污点”,曾作《剧秦美新》谀王莽新朝,但当时并不为此改变对他的评价,他死时,桓谭盛赞其学“必传”,说他“文义至深”、“必度越诸子”。[81]<a href=https:///Tags_Nan/ target=_blank>三国</a>中,降来降去颇为普通,或自动降,或被劝降,或无奈而降——徐庶因孝降于曹操,即是一例。乃至还有“诈降”,把投降作为军事智慧加以运用。此外,如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降而叛,叛而再降,反反复复,一方略无愧色,另一方也宽宏大量。只要对方比自己高明,就服输愿降;如又心感不甘,却不妨翻悔……直至彻底服帖,整个过程非常坦然,丝毫不存心理负担。

也曾有因投降遭严厉制裁的例子。最著名的,大概是武帝时的汉将李陵。他于天汉二年(前99)以五千兵力,在浚稽山一带(今蒙古境内)迎击匈奴八万骑兵,终于不支,被俘、投降。“闻陵降,上怒甚。”不过,暂时亦未如何。一年多后,武帝派将军公孙敖“深入匈奴迎陵”,无功而返,却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这令武帝大开杀戒,“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细辨之,武帝灭门之惩非因李陵投降,而为他胆敢训练和帮助敌军。只可惜这是错误的情报,帮助单于练兵的并非李陵,而是名叫李绪的另一降将,大概匈奴老外分不清中国人姓名,误以李绪为李陵。后来,“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李陵降敌之事,当时舆论并不以为多么可耻。太史令司马迁便公开辩护说,“陵提步卒不满五千”,“转斗千里,矢尽道穷”,“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认为他虽败犹荣,实为英雄。[82]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