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四公子”之一方以智,“南都陷,以智徒步走江、粤,顾自是无仕宦情……放情山水,觞咏自适,与客语,不及时事。楚、粤诸将多孔炤(方孔炤,前湖广巡抚,以智父),欲迎以智督其军,以智咸拒谢之。永历三年,超拜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不拜……平乐隐,马蛟麟促以智降,乃舍妻子,为浮屠去。”[54]

钱邦芑在黔为巡抚,张献忠旧部孙可望至,他退居余庆县蒲村讲学,孙逼他出来做官,于是祝发拒之,号大错和尚,学生中追随者竟多达十一人。其《祝发记》云:“是晚,余遂祝发于小年庵……是时门下同日祝发者四人……次日祝发者又五人……时诸人争先披剃,呵禁不得,余委曲阻之,譬晓百端,余乃止。先后随余出家者,盖十有一人,因改故居为大错庵,俾诸弟子居之,共焚修焉。”[55]

尚有大批知识分子逃往海外。其中最著名的是朱舜水,本名之瑜,舜水是他的号。南都亡,东渡日本,“思乞师”,未成。邵念鲁《明遗民所知录》:“浙东败……之瑜之日本乞师……会以大定,乃留东京。自国王以下,咸师奉之。为建学,设四科,阐良知之教,日本于是始有学,国人称为‘朱夫子’。”[56]对日本文化贡献极著,旅居四十年,终葬日本。

关于明遗民流寓海外的情况,《明遗民录》无锡病骥老人《序》,提供了一些数字:尝闻之,弘光、永历间,明之宗室遗臣,渡鹿耳依延平(郑成功)者,凡八百余人,南洋诸岛中,明之遗民,涉海栖苏门答腊者,凡二千余人。[57]

这或为古代最严重的一次精英流失。以当时读书人之稀少,加上“遗民”多半身有功名,这逃往台湾或南洋的三千人,应是中国的菁华。

如将不入城市、逃释、不仕、避居海外诸多情形加在一块,明清鼎革之际,中国人才流失将达非常严重的程度。这不可能不表示文化的零落。满清一度为此窘迫,到处寻访“贤逸”,征召、拜求,却每每碰钉子,吃闭门羹。《桃花扇》剧终前,有位捕快登场:三位不知么,现在礼部上本,搜寻山林隐逸。抚按大老爷张挂告示,布政司行文已经月余,并不见一人报名。府县着忙,差俺门各处访拿,三位一定是了,快快跟我回话去。[58]

这当为真实写照。人才匮乏,当局竟至强行“拿人”,可见知识分子怎样普遍地不合作。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