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王显认为,能够做到这三条,也即起用懂边事的“近臣”,并“专任”之,同时约束将校听令“应援”,则一定会收到“军威倍壮,人心增勇”之效。

后来契丹南下,“澶渊之盟”的前夜,王显七十三岁高龄,已经垂垂老矣,还有着“沙场秋点兵”的勃勃雄心。他提出三个解决方案:一、御驾亲征,但只驻屯在澶渊,要镇州、定州前线将士出兵,会合河南的中央禁军,合击之。这是常规套路,但稳妥。

二、如果契丹萧太后与儿子耶律隆绪这娘俩“虚张声势”派出尖刀部队来澶渊袭扰我圣驾前的诸军,则令镇州、定州之师从契丹背后发起袭击,配合中央禁军,直取敌兵中军大营,如此,则黄河北岸的草原兵就将不战而降了。

三、直接派遣精甲骑兵一千人、步兵三千人,在澶渊渡河,横掠澶州之北,后面则以中央禁军跟进追击,动作要快,这也是“出其不意”,敌兵必溃。

现在看,最具战略意义的是第二策。历史上的“澶渊之战”没有动用镇州、定州的屯戍部队,直接放过契丹兵众来到澶渊,是一大吊诡案例。这个暂不去说,要说的是,王显在与契丹的国家对垒层面是智慧的“主和派”,但在具体战争之时,则是坚定的“主战派”。这种个人内在的紧张也好解释:一切以大宋利益为重。所有的思考,都源于大宋的根本利益所在。

“澶渊之盟”三年后,王显病逝,年七十六。他的儿子王希逸借助“父荫”,补了供奉官,史称“好学”,尤其对唐代历史很熟悉,家中藏书万余卷,还参与了编修宋代的四部大书之一《册府元龟》的工作。他为老王家赢来的文化光荣,让老王家又回到了书香门第。

| 李沆 |

李沆,是传统史学评价极高的一个人物。

有意味的是,他与“敢以天下为己任”的名相们不同,他一生几乎没有什么建树,相反,往往都是其他官员试图有所建树时,被他抑制、按下不动。这样的人物也算“名相”吗?

大宋地图室

真宗内殿四壁都有地图。长城口之战前,真宗曾多次在“地图室”里,面对中外地图与辅臣讨论天下形势。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