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十一月,太宗到国子监,看到大儒孙奭,就让他讲《尚书。说命》。

《说命》总三篇,也是“梅赜伪书”,但也流行了一千六百年之久,至少,太宗时期相信它的真实性。这一篇《尚书》文献,讲述了殷商第二十二代君王武丁时的大臣傅说(二字读音“副越”,不是“传说”)的思想。太宗天性中似乎存有愿意效法古人的倾向,更对殷商历代明君有向往。《说命》中有言: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

这是傅说的名言,大意是:做事不效法古典经验,而能够长久立世,还没有听说过。

儒者孙奭讲《尚书》,就重点讲述了这句话。

赵炅听后,甚为激赏,赞叹道:

“此至言也!羡慕殷商的君王武丁能得到这么优秀的贤相!”说罢,叹赏了好久。还有一种记录说:太宗有意要激励臣辅,于是对跟从他的辅臣们说:“天以良弼赉商,朕独不得邪!”上天以优秀的宰辅佐治殷商,朕怎么就独独得不到这样的人呢!

效法古人,在政治论域内,以儒学为思想资源的说法就是“法先王”。这是传统中国政制治理的非常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先王”,狭义指尧舜,广义指尧舜以来的所有圣王,包括本朝逝去的圣王。在后世看来,殷商的汤王就是三代时期的圣王之一。赵炅曾经祈雨,甚至“欲自焚”,就是一种自觉的“法先王”行为。

“法先王”,与现代政治哲学中的保守主义理念相近,都是承认人类政治经验具有积累的价值,值得回顾。在中国,这类经验曾长久地得到朝野肯认,直到近代以来流行种种激进思潮,才对“法先王”说法有了敌意十足的痛贬。

太宗在国子监,听孙奭讲解武丁和傅说的故实,意味深长,具有“大宋家法”的性质,所以真宗要仿效,仁宗要仿效,后代帝王纷纷仿效,都要听取“师傅”的儒学义理讲述,于是形成了制度化的“经筵”。

但不止于此。细细阅读这一段记录,也可以约略考见太宗当下心境的苍凉,他也意识到大宋此际,不仅没有可以辅佐他“达致三代之治”的人才,似乎也没有可以辅佐他“恢复汉唐疆域”的人才。他对大臣们有点失望……

求才

就在这个月,天降大雪,似有瑞雪丰年之兆,近臣开始向太宗称贺。但他似乎一点也不高兴。他想的还是人才。他说:“多士盈朝,求一材堪转运使、三司判官者,了不可得。”这么多士大夫在朝廷,朕想求一个胜任转运使、三司判官的人才,居然都得不到!于是,下诏,要宰辅吕蒙正以下直到知制诰,都要举荐可以任事的人才,每人要举荐一个人。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