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十余年忽不复见。[1]
《太平广记》的记载是引用了晚唐著名天台道士杜光庭(855—933)在《仙传拾遗》中的描述,寒山诗是因桐柏征君徐灵府的收集而流行与世的。徐灵府为唐代道士,号默希子,钱塘天目山人。通儒学,无意于名利,潜心修道,在其自叙诗中,他的这种心态表露无遗:
寂寂凝神太极初,无心应物等空虚。
性修自性非求得,欲识真人只是渠。
学道全真在此生,何须待死更求生。
今生不了无生理,纵复生知那处生。[2]
为了修道,徐灵府曾“投迹衡峰(南岳衡山)之表”,后移居天台凡十余年,以修炼自乐。《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说他活了八十二岁,著《玄鉴》五篇,撰《天台山记》、《三洞要略》及《通玄真经注》十二卷。徐灵府原先在衡山修道,根据其《天台山记》的记载,元和十年(815)移居天台山,“灵府以元和十年自冲岳移居台岭”,长庆元年(821)定居方瀛,“桐柏东北五里有华林山居,水石清秀,灵寂之境也。自观北上一峰可五里有方瀛山居,上有平地顷余,前有池塘广数亩……西接琼台,东接华林,即灵府长庆元年定室于此”。宝历初年(825)撰《天台山记》,“至宝历初岁,已逾再闰。修真之暇,聊采经诰以述斯记,用彰灵焉”。
徐灵府到天台的时候,丰干禅师和拾得和尚已经辞世五年,寒山自徐凝送其归寒岩之后,亦不曾离开过寒石山,到徐灵府撰写《天台山记》的时候,大概已经差不多过去十年了。十年间世事变化很快,随着寒山、丰干、拾得足迹在国清寺一带的消失,已经很少有人再记得当年那三个疯疯癫癫的人了。所以,徐灵府至少到了宝历元年(825)的时候,还不知道在他来这里之前,曾经有这么三个人出现在天台。故虽然他的《天台山记》中写了一些关于天台山的隐逸之事,但是未曾涉及丰干、拾得和寒山,因为徐灵府对于三者的事迹此时一无所知。随后徐灵府自大和元年(827)开始重修桐柏宫,至大和三年(829)完工,请浙东团练观察使、越州刺史元稹书写碑文[3],830年四月立《修桐柏宫碑》[4]宣告重修桐柏宫一事结束。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