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7.王充著《论衡》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出生,死于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一生历经光武、明帝、章帝、和帝四朝,享年七十岁。
(1) 反对谶纬
王充祖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祖上是有功之人,封地在会稽阳亭,但一年后便被贬为平民,从此在家务农。王充的祖父王讯勇猛过人,与当地众人结怨,为避仇家,举家迁往钱塘县,以经商为生。王讯的长子叫王蒙,小儿子叫王涌,即王充之父。两兄弟继承王家侠气的传统,又在钱塘结怨于豪强,于是又不得不迁居到上虞。
王充铜像
王充从六岁开始读书识字,他举止庄重,礼貌待人,稳重沉着,志向远大。他儿时便熟习儒家经典,后来到洛阳游学,曾到太学中学习,后师从著名的史学家、经学家班彪。王充天资聪慧,博览群书,过目不忘,由此博通各派各家学说。成年后,王充曾任过县掾等一些地位较低的下级属吏,后来因与上司的关系处得不是很融洽辞归故里,以教书为生。元和三年(公元86年),王充六十岁时因遭人陷害,不得已携带家眷到扬州避难。扬州刺史董勤征聘他为州从事,后来他的朋友谢夷吾向皇帝上书,推荐王充,称道他的才识。恰逢王充生病,故未能成行。汉和帝永元九年,王充于家中病死。
王充的一生,正处于新王朝建立之初,政治比较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东汉政府的放纵,豪强地主兼并大量土地,招纳依附农民建立起田庄。随着经济势力的膨胀,他们干预政治,操纵选官,造成吏治混乱,影响了政治的稳定。东汉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表面背后隐藏着尖锐的社会矛盾。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一些思维深邃、眼光敏锐的知识分子走到了社会历史的前列,他们抨击腐败时政,揭露社会矛盾,期望达到消除社会危机的目的。王充便是这样的知识分子群体——士阶层的代表人物。
从西汉以来,天文学方面的理论和材料日渐丰富,出现了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诸多理论,为王充的天体理论提供了依据。另外,西汉在人体解剖、医疗理论方面也颇有成就,打破了传统的心是思维器官的看法,认识到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进行的。这些进步的医学知识对王充提出人死无知、不能为鬼的无神论理论奠定了基础。
谶纬迷信思想在王充生活的年代尤为盛行。自西汉后期起这种迷信思想就开始影响国家政治,后来成为王莽篡夺政权的舆论工具。在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中,南阳豪强地主集团为了给刘秀称帝制造舆论也编制了《赤伏符》,宛人李通以图谶说刘秀,刘秀才下定起兵的决心。刘秀在位期间强力推行谶纬,并于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对于通晓百家,博览群书,且正值而立之年的王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强烈的刺激,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王充提出了“疾虚妄”、“求诚实”等口号表示抗争和指斥。王充五十三岁那年,汉章帝于白虎观诏太常将、大夫、博士、郎官、诸儒集会以讨论五经之异同。这次会议,不仅深化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而且把谶记纬书当成正宗统治思想,提高到与经书等同的地位。这对于王充来说又是一个不小的刺激。据学者们研究,王充在章帝时期完成了《论衡》书的大部分篇章,这与当时的思想背景密切相关。
(2) 《论衡》八十五篇
王充一生中共撰写了四部著作:《讥俗节义》十二篇;《政务》若干篇;《养性》十六篇;《论衡》八十五篇。前三种书均失传,只有《论衡》一书尚存。《后汉书·王充传》说:“论说是王充的长处,他看似诡辩,亦如异端邪说,但其立论最终有理有据。”王充认为俗儒死守章句,得不到文章真谛,于是断绝同朋友的来往,闭门深思。门前窗壁上放的全是刀笔,最终完成《论衡》一书。《论衡》一书的《招致》篇已散失,今仅存八十四篇,是王充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写成的一部哲学、政论、文学批评著作,是探究王充思想最可靠的资料。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