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页(1/2)
上一章 言情中文网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王充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上还停留在直观朴素的水平上,他意识到认识不能仅局限于感性认识的阶段,但却不能正确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更看不到人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所以他的认识论存在形而上学的缺陷,甚至由此向不可知论发展。

历史观

汉代的儒生大都厚古薄今,他们认为古人身高命长,今人个小命短;古人朴实易教化,而今人浅薄难治理。也就是说,无论从体质还是道德上讲,人类都在退化。王充反对这种说法。在《论衡·齐世》篇说古人今人都是禀受元气而生成,“元气纯和,古今不异”,人的形体怎么会有不同呢?王充认为人的体质没有退化,道德同样不会沦丧。有人见古人茹毛饮血,后人饮井食粟;又见古人岩居穴处,穿禽兽之皮,后世居于宫室,以布帛为衣,便说古人质朴。王充认为这恰恰是历史的进步,崇古论者所称道的是古代的落后状况,菲薄的是进步文明。王充尖锐批评了尊崇唐虞三代,鄙视当今社会的思想,认为两汉胜过了周代,其根据是,汉代的疆域比周大得多;经济比周发达,“以盘石为沃田”;社会秩序稳定,“四海混一,天下安宁”;周边文化较为落后的地方,到汉代都接受了先进文化。这些基本上与历史事实相吻合。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

古代学者大都信奉英雄史观,认为圣君贤臣的存在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王充予以反驳,说社会的发展取决于时势,不决定于人君的贤愚。王充力图用自然的原因说明社会的安危、国家的兴衰,从而否定了当时盛行的圣贤决定社会兴衰的英雄史观,这样他就由一个极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不能揭示社会治乱的规律。

王充在世时,他的著作没有产生多大的社会影响,仅在东南吴会一带流传。后来传到中原地区,才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经蔡邕、王朗盛赞,《论衡》得以在中原地区流传,并以异书、奇书的形象受到学者青睐。《论衡》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论衡》改变了东汉后期的学术风气。王充的时代,神学经学已经走了下坡路,王充的《论衡》像一把利刃,刺中了神学经学的要害,引发了学术界批判神学经学的倾向,蔡邕引《论衡》作为谈论的依据,王郎称只有读此书人才能长进,可见当时学者普遍厌弃神学,对异端思想萌生了浓厚的兴趣。孔融曾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中,出则离矣。”这种言论明显是受《论衡·物势》篇“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之说的影响。类似这样的“非礼” 的言论后来越来越多。至魏晋时遂发展为蔑视名教、轻慢礼法的社会思潮。王充开汉代思想批判的风气,后来王符、仲长统继承此学风,转向政治批判。王充真可谓东汉社会批判思想的开创者。《后汉书》将王充、王符、仲长统合为一传,韩愈并称他们三人为三贤,不无道理。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上一章 返回章节目录
耽美 我的书架 轻小说
大神级推荐: 国学| 名著| 诗歌散文| 传记| 文学|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