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李鸿章因为鲍超羞辱淮军,加之有意袒护刘铭传,遂按刘铭传奏折上奏,以至于清廷严旨斥责鲍超:“误由鲍超未照约会分路进剿,致令刘铭传骇退挫败,鲍超更不得辞咎。”鲍超原以为“功高,冀邀褒奖为荣”,根本没想到会受此严责。因此抑郁成疾,心灰意冷,回乡养病。霆军也被编遣,所部三十二营只留十四营,由唐仁廉统带,纳入淮军体系。
李鸿章对这件事的处理,有失公允,但作为一个领导来讲,是有义务罩着忠于自己的部下的。如果一个领导不能代表和维护自己部下的利益,那就只能让部下寒心,也换不来部下死心塌地的追随。
作为政治手段,李鸿章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李鸿章的这种有意偏袒,不仅为淮军保住了颜面,同时也保住了刘铭传,为自己保住了一条臂膀。
3.无毒不丈夫,婆婆妈妈做不成大事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常人如此,更何况李鸿章。李鸿章是一个做什么事都一定做到底的人。
从到上海雇用洋人洋枪“协防”初次与洋人打交道开始,李鸿章逐步走上了参与全局性外交决策之路。李鸿章是“借师助剿”的支持者和身体力行者,但他又担心洋人尾大不掉,后患无穷,所以一直坚持对洋人组成的“常胜军”要“权自我操”,谨防“太阿倒持”。他的方针是“于调停笼络之中仍寓裁制控驭之道”。要想“裁制控驭”他们殊非易事,李鸿章就头痛地将他们称为“磨难星”。他使尽种种手段,用他自己颇为得意的说法是“痞子手段”,最终“过河拆桥”——达到了利用他们镇压太平天国然后又将其迅速遣散的目的。
后来,“常胜军”统帅华尔身亡,白齐文走马上任,终为李鸿章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白齐文于1836年出生,生性喜欢冒险,少年时就有到东方创立一个帝国的梦想,青年时开始周游世界。来到中国时正赶上华尔在组建“洋枪队”(后改名为“常胜军”),白齐文就做了他的副手。华尔在1862年九月被太平军打死后,清政府任命白齐文管带“常胜军”。白齐文性情暴烈,与李鸿章及一些地方官屡有激烈冲突,被李鸿章免职。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