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满洲人前身为女真人,他们出兵或打猎,亦设有首领。出兵或打猎时按族、党、屯、寨进行,每人出一支箭,十人为一牛录(汉语“箭”的意思),其中设一首领,叫“牛录额真”(汉语译为“佐领”)。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黄、白、红、蓝四旗,分别打黄旗、白旗、红旗、蓝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扩大为八旗。原四旗名称冠以“正”,另四旗名称以黄、白、红、蓝冠以“镶”,即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新增的四旗的旗子,镶黄旗的旗子在黄色旗上镶红边,镶白旗的旗子在白色旗上镶红边,镶红旗的旗子在红色旗上镶白边,镶蓝旗的旗子则在蓝色旗上镶红边。
每旗原则上应该包含25个牛录,每个牛录有300人,共计7500人。但是实际上,每旗的牛录数量都是不一样的、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随时可以按照皇帝个人的爱好而不断变更的。如努尔哈赤在位时期的八旗牛录数量按从多到少大致是这样分布的:正黄旗45个牛录,镶蓝旗33个牛录,镶红旗26个牛录,正红旗25个牛录,正白旗25个牛录,镶黄旗20个牛录,正蓝旗21个牛录,镶白旗15个牛录。
牛录的长官叫牛录额真。5个牛录为一个甲喇(汉语“队”的意思),首领叫甲喇额真(汉语译为“参领”)。5个甲喇为一个固山(汉语“旗”的意思),首领叫固山额真(汉语译为“都统”)。每个固山设左右两个梅勒额真(副都统)。一个固山即为一旗,八旗的最高统帅叫“汗”,先是努尔哈赤,后是皇太极,固山额真由其子侄担任。努尔哈赤与各旗旗主都有精锐卫队,叫“巴牙喇”。
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军事政治制度。牛录额真(“佐领”)既是生产的组织者又是战斗的指挥者,其所属的每个成员都既是生产者又是战斗者。作为军事制度,有前锋、骁骑和护军之分:前锋披坚甲,持武器冲锋在前;骁骑披轻甲,从后冲击;护军是精兵,相机行事。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无论是马兵、战兵还是守兵等,都与他们所负责的具体工作无关,只是不同等级的职称。除普通士兵外,八旗还设有官阶和职务不同的军官,如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最高长官“都统”;负责驻防旗之一旗军政诸务的“协领”;以及其下的佐领、领催、骁骑校等。
八旗制度还是一种经济制度。各种行政经费是按牛录为单位分摊的。每个牛录派男丁10人和牛10头在空地上种粮食,收获的物品都要归公。
八旗制度还是一种行政制度。各级大小官员除是生产的组织者、战斗指挥员外,还是行政官员,也就是说,八旗充当了国家机构。
努尔哈赤创建了满洲八旗,皇太极又发展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一共有二十四旗。以后又将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编入“布特哈八旗”,也就是打胜八旗。但是,这些都通称八旗。入关后,八旗成为军事组织,并分为京师八旗与驻防八旗,分给土地,发给兵饷。八旗士兵的待遇,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物质上,都要比绿营士兵优越得多。
八旗本无高下之分。清朝入关以前,宗室亦分八旗,镶黄旗属于皇帝一人统属。后皇权进一步加强,正黄旗亦归皇帝统属。代善(清太祖次子)统管正红旗;庄亲王舒尔哈齐(努尔哈赤之弟)的儿子济尔哈朗统管镶蓝旗;清太祖十四子多尔衮与清太祖十二子阿济格统领镶白旗;清太祖十五子多铎统领正白旗;代善长子岳托统领镶红旗;太祖五子莽古尔泰掌管正蓝旗。正蓝旗归皇太极亲统后,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三旗便成了由皇帝亲自统领的亲兵,身份高贵,条件待遇优厚,称为“上三旗”。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顺治初年,多尔衮将当时亲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多尔衮病逝后,顺治也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此后清代八旗高下之分就成了定制。
入关后,八旗逐渐有了上三旗与下五旗之分。上三旗是指镶黄、正白、正黄三旗,上三旗为“天子自将”,归皇帝自领,地位高贵,人多势众,构成了八旗的核心;其他下五旗,是诸王、贝勒、贝子等宗室贵族的分封之地,发展到后来,旗主权力被削弱,八旗全归皇帝统领。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造成了正身旗人社会地位事实上的差别,这是八旗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明显标志。
上三旗守卫皇城,挑取侍卫,皇帝外出时担任扈从,是皇帝最倚重的亲军。下五旗除守卫京城外,还被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戍卫。圣祖幼年即位时,以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鳌拜(镶黄旗)为四辅政大臣,均出身上三旗,这就说明上三旗人在参与政治方面也享有极大的优势。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设置——关闭网页小说畅读服务。